对于工业互联网产业而言,2023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回望十年前,2013年4月,“工业4.0”概念在德国汉诺威工博会正式推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工业变革竞赛,也引燃了工业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的火种。
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超过1.2万亿元,但产业发展却站上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关键转折点:一方面,明星企业IPO的失败和政府补贴的减少给许多华而不实的概念泼了冷水;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概念也依然在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工业互联网产业来说,2023年,隐忧与希望并存。
因此,本文将总结回顾过去一年来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大事,并用六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希望能潦草记录一下工业互联网发展史上这有着关键意义的一年,这六个关键词分别是:
工业互联网平台光环褪去
产业标准 “小年”
IIoT为“新型工业化”奠基
大模型“入侵”传统工业
5G+工业互联网融合走向纵深
反思“工业4.0”,展望“工业5.0”
2023年下半年,两家都曾荣膺“双跨平台”的工业互联网明星企业双双折戟IPO,给本就不算景气的产业前景蒙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先是8月底,在递交上市材料一年多以后,经历6轮融资的树根互联选择了撤回IPO申请。树根互联原计划募资15亿元,其中6亿元用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升级项目,2.96亿元用于工业互联网行业场景应用项目,3亿元用于营销与客户成功体系建设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招股书显示,树根互联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1.52亿元、2.79亿元、5.17亿元;净亏损分别为3.39亿元、2.94亿元、7.1亿元——业内普遍认为高额的亏损是导致树根互联终止上市的主要原因。
仅仅两个多月后,上交所于官网发布消息,称决定终止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朗坤智慧原计划拟募集资金6.89亿元,分别用于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工业软件升级项目,前沿技术研发项目,营销及运营体系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和树根互联相比,虽然朗坤智慧的净利润为正,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朗坤智慧在招股书中重点警示了应收账款回收和坏账风险。2019年至2021年,朗坤智慧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53亿元、1.94亿元及3.09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57%、57.39%及 76.32%,预期信用损失金额分别为977.91万元、1376.02万元和2437.07万元。
自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开始爆火起,平台商就是自带光环的角色,产业曾幻想其能够破解工业领域“隔行各如隔山”的难题,摆脱一个一个做项目的“脏活累活”困境,实现如同消费端平台一样的商业奇迹——然而,冰冷的事实摆在眼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商自身尚无法解决“订单难拿、利润难挣、账款难收”等挑战,如何盈利将是未来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2023是工业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一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光环不再,“双跨平台”光环不再,甚至IIoT本身也光环不再。当潮水褪去,方知谁在裸泳。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完善的标准体系能为工业互联网企业如何前行指引方向,对于促进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可以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的“大年”,诞生了多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标准。比如去年10月,首批国家标准——GB/T 41870-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 企业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和GB/T 23031.1-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实施指南 第1部分:总则》双双发布。同期,我国还迎来了网络架构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GB/T 42021-2022《工业互联网总体网络架构》,以及国内首个时间敏感网络行业标准——YD/T 4134-2022《工业互联网时间敏感网络需求及场景》。
同年11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国际标准——《面向工业自动化应用的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该标准由我国牵头提出,德国、法国、韩国等国专家与我国共同研制,是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核心基础类标准,首次规范了工业互联网系统的端边云架构,有效填补了国际标准空白。
与去年的辉煌成果相比,今年只能算得上是工业互联网标准“小年”,但依然也发布了一些对行业发展具备重要意义的标准。
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3年第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批准GB/T 42562-2023《工业互联网平台选型要求》、GB/T 42568-2023《工业互联网平台 微服务参考框架》和GB/T 42569-2023《工业互联网平台 开放应用编程接口功能要求》三项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选型要求》国家标准为平台需求方“选平台”提供了参考依据,帮助企业评价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水平,选择适宜自身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 微服务参考框架》《工业互联网平台 开放应用编程接口功能要求》两项国家标准为平台供给方“建平台”提供了指引,指导企业开发工业微服务和应用接口,加速工业知识的模型化沉淀和平台的互联互通,为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奠定基础。
这些标准对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提升多样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供给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工业化”并不是什么新词儿,甚至早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已开始被提及,并在过去十几年间持续发展。不过,今年下半年来,国家领导人频繁提及“新型工业化”,又为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
9月2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会议明确,要深刻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的新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在2023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底座,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
可以预见,工业互联网未来将作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带动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从2022年11月底Open AI推出ChatGPT开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人工智能的进化几乎在以“天”为单位疯狂迭代,生成式AI对许多行业带来的颠覆足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承担着国民经济支柱重担的工业/制造业当然也不会置身事外。只不过和游戏、传媒、电商、影视、教育等行业相比,工业由于其基础设施的特殊属性,所以对生成式AI的态度没有那么热络。
智次方·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洞察暨生态图谱报告》对业内30余家工业互联网企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超过70%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是生成式AI技术的“观望者”,他们认为该类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落地还很遥远,甚至可能是个“伪命题”;另有接近30%是生成式AI技术的坚定“支持者”,他们认为虽然生成式AI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还不成熟,但其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未来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还有一个变化比较明显,就是工业人工智能项目通常着重于故障检测、预测性维护等用例,但2023年人工智能正深入制造企业的流程优化。尤其是在产品开发阶段,生成式AI能够压缩设计和迭代的过程,从设计的提出、对比分析,到评估其可制造性,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进行数十次次迭代,这种超高快进的速度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支持者和激进者们已经开始行动:今年4月,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CEO张勇透露:阿里云工程师正在实验将千问大模型接入工业机器人,在钉钉对话框输入一句人类语言,即可远程指挥机器人工作。
具体而言,阿里工程师通过钉钉对话框向机器人发出指令后,通义千问大模型在后台自动编写了一组代码发给机器人,机器人开始识别周边环境,从附近的桌上找到一瓶水,并自动完成移动、抓取、配送等一系列动作,递送给工程师。这一演示表明,AI大模型已经突破了机器人的局限,让人类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指挥机器完成负责任务,让机器人真正拥有了“大脑”。如果相关成果能在工厂得到复现,将会具备广阔的想象空间。
今年8月,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出了一种使用 GPT-4 模型来控制工业场景的空气调节系统 (HVAC) 的方法,据称“该方法仅需少量示例样本,就能在成本和效率上优于传统工控系统”。对于工业场景,传统的工控软件在处理异构任务、样本低效以及适应新场景等方面需要大量时间及预算成本,而使用预训练的大模型控制相关工控设备,可以保证在高准确度的情况下,降低相关部署成本。
另据新闻报道显示,卡奥斯COSMOPlat也自主研发了“轻量级”工业大模型COSMO-GPT。凭借卡奥斯COSMOPl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及海量工业数据,工业大模型COSMO-GPT拥有百亿以上参数,内置3900多个机理模型与200多个专家算法库,功能范围覆盖智能问答、文本生成、图文识别、控制代码生成、数据库查询、辅助决策、运筹规划等。
生成式AI作为新生事物,其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挑战,只不过工业的“考场”更加严苛罢了。至于“是骡子是马”,还需要技术的成熟和时间的考验。
5G+工业互联网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5G是驱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工业互联网是5G规模化应用的主阵地。要说2023年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5G和工业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加深。
标准层面,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微波通信系统频率使用规划调整及无线电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我国微波通信系统频率使用规划进行优化调整。2月1日起,工信部优化调整微波通信系统频率,将进一步满足5G基站等高容量信息传输(微波回传)场景需求,并为我国5G、工业互联网以及未来6G等预留频谱资源。
政策层面,今年6月,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3年工作计划》的通知,部署了14个任务类别的54个工作举措。内容提及,推动不少于 3000 家企业建设 5G 工厂,建成不少于300家5G工厂,打造30个试点标杆,发布首批5G工厂名录,编制典型案例集。
应用层面,多家工业企业今年对5G专网的态度进一步重视,并开始推广这一技术,使得5G专网进一步成为业界关注热点,最为典型的是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重申将向业界推出全套5G专网产品。
众所周知,德国是首个为工业企业释放5G专网频谱的国家,释放的频段为3.7-3.8GHz,此前西门子是首批申请专网频段并部署5G专网的大型企业之一。在去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西门子曾宣布正在开发工业5G专网系统,打造支持5G专网和终端设备的基础设施,预计将于2023年开始商用。
西门子表示,其5G专网产品是一个全套的系统,包括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的所有组件,例如无线接入网的集中式单元(CU)、分布式单元(DU)和无线单元(RU)所有部分均包含在西门子这一系统中。西门子发布工业5G专网解决方案,则进一步成为5G网络方案的供应商,可以看出西门子不仅仅满足于作为5G专网用户的角色,而更希望成为5G专网的提供者,将自己的5G网络技术输出到其他工业企业中,而这也将为其他工业企业提供示范和参考。
2023年,也是“工业4.0”提出的第十年,因此在今年的汉诺威工博会期间,有不少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反思。
一方面,工业4.0并不仅仅关乎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数据和信息以及新的商业模式,而且更关乎工业“新思维”——公司要么成为平台公司以开发和运营平台,要么基于平台做事。同时,工业制造企业必须以“开源”的方式思考,融合诸如游戏等新行业、新公司,以新的形式合作,以新的模式赚钱。
另一方面,工业4.0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饱受批评,比如许多企业初期的思维定势是要搞工业4.0就必须让所有设备变得“智能”,但投入大价钱打造无人工厂或全自动化流水线往往得不偿失,而且生产效率没有得到迅速提高。最初,硅谷的科技公司是不少制造企业的效仿目标,但后来,制造企业变得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行业优势,反而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除了对工业4.0概念的反思,工业5.0的“新故事”也逐渐有了轮廓。欧盟委员会认为,工业4.0时代我们过多关注技术和资本投入,聚焦无人工厂、熄灯工厂,而忽视了以人为本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地缘政治和环境危机等问题暴露,仅仅侧重于提高生产力的工业数字化发展,是明显不足以应对未来复杂局面的。因此,工业5.0不是一场革命,而是推动工业4.0向前发展的一种延伸。
在工业5.0阶段,技术不再是束缚企业发展的瓶颈,行业需要解决流程重塑和组织再造等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企业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兴技术的融合,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更多有力的支持。工业互联网的不断演进,正引领着制造业向着智能、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行业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标准制定等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跨界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的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2023年对工业互联网行业而言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正如我们在这篇回顾中看到的,行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继续塑造着未来工业的面貌。虽然前路艰辛,但整个产业依然在蹒跚和艰难中持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