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平台OR做垂类?哪个才是建筑数字化市场的正确方向?
作者 | 老鹤,十三年互联网+物联网老兵2023-08-30

本文为读者投稿,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是一个越来越热闹的话题,从顶层到基层都有强大的推动力量。今年,住建部明确提出“举全行业之力打造‘数字住建’”, 而不论是《“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还是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系列文件,都将数字化转型摆在了重要位置,这在事实上为行业接下来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2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31.2万亿,从业人员超过5200万,对经济大盘子的影响无比深远,偏偏这个行业又还处在数字化的拓荒阶段,麦肯锡报告认为建筑业的数字化水平全行业倒数第一。如果能通过技术的力量,提升行业的生产率,那么得益于规模的巨大,所产生的正向效益将是无以伦比的,这可能也是“数字化建筑”的提法在顶层出现得越来越密集的重要原因。

这个大象级的行业在开辟新的发展方向的时候,肯定也将带来磅礴的市场增量,可以预见,服务于建筑数字化的市场会迎来急速的腾飞。在飓风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找准风最大的口,站对位置才能被吹上天。

本文将讨论当前建筑数字化市场的两种方向:

做全,做平台,尽可能扩张服务场景,系统性的解决建筑企业的数字化需求。这样的玩家以行业龙头广联达为代表,广联达自身有造价管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供应商管理、企业采购甚至金融等等全面性的产品,覆盖建筑数字化方方面面的需求。

做专,做垂类,瞄准建筑复杂业务链条上的某一环,将自身做到无可替代。这样的垂直领域企业足够多,往往也在自身的领域内扎得足够深,为建筑企业提供某一方面的数字化服务,比如专做机械设备物联网管理的机械指挥官。

一、业务层面

建筑行业的业务性质异常复杂,由“点线面体”构成了庞大的业务系统。

点:建筑业的岗位之多是其它岗位少见的,仅工地上的技术工种就有“八大员”之说;

线:业务线庞杂,规划、开发、招投标、设计、施工、装修、生产、商务……

面:纵向上有一个个项目,横向上有人力、市场、财务等等管理面;

体:所有的点、线、面,构成了年产值动辄超过百亿、千亿的建筑巨头,甚至有中国建筑、中国铁建这样一年营收过万亿的庞然大物。

这样的复杂度,决定了建筑行业的数字化需要系统性的求解,这是勿庸置疑的。

但是,这个解是放在建筑企业内部,还是放在外部的服务商那里?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了。

建筑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整个行业以央国企为主导,大民企其本质往往是央国企的某一级分包商,这个性质决定了建筑企业自身是很强势的,尤其“数字化建筑”是顶层推进的任务,企业不太可能将自身的数字命脉交给民营企业去操控。

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事实上已经推进多年,截止目前,行业的状态仍旧符合这一判断:大的建筑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自建内部系统,要求第三方服务商提供数据接口,用内部系统来作为数字化的主阵地,服务商只能作为配角出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位的差距,天然的决定了建筑企业会在数字化的推进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这一点来说,做垂类的供应商在行业生态位上的定位是更加准确的,毕竟森林里有参天大树,就必然有灌木和爬藤。

二、技术层面

数字化在技术上有三个核心要素:采集+传输+处理,对应系统论中的要素、关系、准则。

这三个核心是行业公认的,但采用不同模式的企业,会对其不同的理解,比如广联达董事长袁正刚认为,正因为三者的缺一不可,所以建筑企业的数字化天然的需要系统性解决;而机械指挥官董事长刘兆萄则认为,三者涉及到的环节太多、数据太多,所以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需要留主去次,抓住“设备管理数字化”这一关键突破口。

采集:数据的采集是整个数字化转型的基石,连数据都采不明白,也就谈不上后面所有的业务链条了,所以各家服务商在采集环节都是慎之又慎的。

问题在于,建筑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建筑企业所产生的数据浩如烟海:设计数据、进度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成本控制数据、人员数据、物料数据、环境数据……

其中有些是好采集的,有些则不那么容易,原因则在于其具有敏感性,比如财务数据、人事数据,这类数据企业肯定不会给,服务商也不敢采。

这一点对于大而全方向的服务商不利,因为数字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要达到的效果而言,越全面的数据价值越大,缺少一个类型的数据就会给结果带来很大的误差。尤其这类不好采集的敏感数据都是重要级最高的,无疑会给做全的产品的实现带来缺陷,而做精的产品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传输:如果要做平台级的数字化产品,那么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就会极其重要,因为平台就意味着就有多类不同数据的交互,有些数据自身的紧迫性没那么强,但要实现另一项业务就离不开它,比如机械设备今天干了多少台班不是很紧急,但月底结算的时候搞不清这个就很要命。

数据的传输在物流、快递等等行业不算是个问题,城市和乡村密集的基站、中国领先全球的5G网络让设备联网方便又廉价。偏偏建筑行业有作业环境的限制,比如隧道、矿坑、深山、大河的项目,根本不存在网络覆盖,在这些极端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会大打折扣。

这对于垂类产品而言往往无所谓,但对于需要不同类型数据来做混合交互的平台级产品而言,在6G的空天通信落地以前,是一个无比头疼的问题。

处理:数据的处理是数字化的最终步骤,也是最具技术含量的一环。

在这一环里,同样存在敏感性的问题:建企或许可以接受服务商处理某一个单向领域的数据,但全面性的数据处理只能放在建企内部。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即生命,没有哪家企业会容忍外人掌握自己的核心数据。

在这一点上,垂直产品占有先天上的优势。

三、组织层面

这一点是出于行业的特性,当前施工作业中还存在诸多不透明的利益方,比如最常见的沙石供应、偷油漏油、土方挖运等等。数字化产品在落地之后,会打掉这些不透明空间,因此在实施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一定的人为阻力。从这个角度思考,平台类的产品因为覆盖的场景多,所遇到的阻力也会大得多。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也是因为试点先行,在一个领域内证明有效再扩大到整体,尽可能减少推进当中的阻力,垂类产品无疑是符合这一点的。

总体来计,笔者认为由于建筑行业巨头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决定了走垂直路线的玩家会更具发展前景。当然,数字化建筑市场足够复杂,或许可以兼容两者,但一定会有主次之分,看对风向,选好关口,肯定也将决定未来是直上青云,还是砰然坠地。


热门文章
作者:Ada物联网智库 原创长久以来,随着消费市场结构升级,用户教育初步完成,加之前装市场发展提速,智能家居应用呈现出“泛人群化”的趋势,市场空间也随之持续增长。Statista日前发布的《2018-
2023-08-30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