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7 日消息,《Nature(自然)》杂志今日在其网站中发布了武汉大学团队关于黑洞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论文题目为“Sub-second periodic radio oscillations in a microquasar(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由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王伟教授团队领衔研究。
▲ 图源 Nature
据悉,微类星体是银河系内由一颗中子星或黑洞与一颗普通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子星或黑洞吸积恒星的物质产生高温的吸积盘及相对论性的喷流,在观测上表现为间歇性或长期变化的 X 射线和射电辐射,是研究强引力场和相对论物理的宇宙天然实验室。
经过查询得知,GRS 1915+105 是一颗著名的微类星体,该星体中含有一个快速旋转的黑洞,可以从中观测到视超光速运动的射电喷流,因此该星体是研究极端高能物理过程的重要样本。
为揭秘微类星体的相对论性喷流,武汉大学研究团队自 2020 至 2022 年利用“中国天眼”(即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对该黑洞首次开展高时间精度的射电连续谱光变监测,采样时间高达 49 微秒。
▲ 图源 FAST 望远镜官网
凭借 FAST 望远镜的高采样率和探测灵敏度等优势,研究团队在 2021 年 1 月和 2022 年 6 月的两次观测中,均发现黑洞存在微弱的射电脉搏,脉搏周期约为 0.2 秒。
该成果是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有望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