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在即将于12月9日在深圳机场凯悦酒店盛大开幕的【智微见著 踏“物”寻“机”】2021中国AIoT产业年会上,物联网智库特别设置了通信+定位专场,邀请业内有代表性的企业共同探讨定位技术发展、场景应用、市场趋势等。
迈入AIoT时代后,数据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凸显,已经成为了驱动业务创新、产业升级的“水电煤”,而在海量数据中,位置信息可谓是重中之重,在消费端与产业端均带来了大量的创新场景应用,与之息息相关的定位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也明确提出,加强高可靠、广覆盖的北斗定位和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研发。
其中,作为国之重器的北斗系统已经成功走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小到儿童电话手表、共享单车,大到城市管理、无人农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与物联网等各类信息技术的融合让数字化应用得以建立在更精确的时空信息之上。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也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的新时代。
近年来,随着WiFi、蓝牙、UWB、Zigbee定位、5G定位等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室内定位也在智能终端日益丰富之下逐渐得到重视,特别是以苹果为代表的手机厂商将高精度定位系统引入手机生态系统后,进一步打开了定位技术的toC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分析预测报告,室内定位技术的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6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70亿美元(包含设备、方案、和服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5%。
碎片化可谓是物联网产业最大的特征,各类智能终端与物联网应用有不同的物理环境与市场环境,所以定位技术在物联网市场也呈百家争鸣的态势。其中:
得益于WiFi网络的高度普及,WiFi定位的最大优势是性价比高,但定位精度有限,且网络稳定性与可靠性不强,适用于泛定位需求;
蓝牙AoA定位精度可以达到亚米级,可以依赖于手机生态迅速铺开,在功耗、价格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UWB定位技术在精度方面有着其他定位技术难以匹敌的优势,但它的功耗相对较高,而成本也是限制其应用最大的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在5G场景化应用日益成熟之际,其位置能力逐渐凸显。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无人机、资产追踪等领域对于位置信息要求极为苛刻,例如车联网中的车辆结队、主动避撞要求定位精度高达30厘米,且要求支持高速移动和超低时延的定位能力;远程操控无人机要求10-50厘米,加之一些室内场景是卫星定位系统所无法覆盖的,所以5G必须增强网络定位技术来提升定位精准度。
具体而言,5G定位是5G移动通信网络通过测量无线信号来确定UE地理位置信息的技术。
根据3GPP R16定义,5G定位能力必须满足:
对于80%的终端,水平定位精度优于50米,垂直定位精度优于5米。
端到端时延低于30秒。
对于要求严苛的商业用例,5G定位能力至少需满足以下要求:
对于80%的终端,水平定位精度优于3米(室内)和10米(室外)。
对于80%的终端,垂直定位精度优于3米(室内和室外)。
端到端时延小于1秒。
而5G定位作为3GPP全球统一的定位标准,可以借助5G产业生态更加便捷地实现行业渗透与场景覆盖。同时,5G的通信网和定位网可以合二为一,从而提高网络利用率,有效分摊网络建设及维护成本。
可以看出,百花齐放的定位技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各有千秋,尤其是面向AIoT时代,也绝不是一项定位技术能够“通吃”所有行业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单一技术往往难以满足用户需求,需要多技术种类融合。
对企业而言,成本及精度无疑是其选择定位技术的主要考量标准,随着物联网场景进一步丰富,不同的定位技术将在哪些场景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定位技术融合是否面临着阻碍?定位精度与用户隐私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