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后,“碳中和”、“碳达峰”一跃成为社会各界谈论的热点话题。重要的时间节点有两个,一是中国政府宣布要在2030年前碳达峰(碳排放达到峰值),二是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排放净值为零)。
什么是“碳中和”?简单来说,就是把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人为的方式,比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掉,从而使得释放到大气中的总碳量正负相抵,净值为零。为什么要追求“碳中和”?除了疫情之外,气候变化是另一个关乎全人类生存的焦点问题。大家应该都能感同身受,这些年地球越来越“不太平”了,洪涝干旱、极寒热浪、冰川融化、森林火灾,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元凶:温室效应。
人类的活动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犹如一层厚厚的被子包裹着地球,让地球无法散热。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但其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占比超过70%。因此实现碳中和被世界各国提上重要日程。因此2020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双碳目标”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影响力巨大的中国市场,该目标的指导意义十分可观。
2060年碳中和,距离现在还有好几十年,但是虽然时间远,但是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为什么这么说?欧盟早在1979年就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在2005年实现碳达峰,同时欧盟、美国都把碳中和的目标时间定在了2050年。如果把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段定义为下半场,那么欧盟的下半场有71年,美国的下半场有45年。而我们还需要9年才能进入到下半场,而且留给下半场的时间只有30年。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这更彰显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也将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数字经济是“十四五”发展的主旋律,产业元宇宙作为新兴技术的集大成者,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面前自然不会缺席。实现碳中和,最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数字科技的推动效用。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孪生、安全技术、区块链等前几代人无法想象的呈指数级发展的科技创新,加速应用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成为企业实现双碳达标最核心的驱动力量。
不过每枚硬币都有两面,同时要维持元宇宙长期运作,充足稳定的能源供应必不可少。在无法实现清洁能源稳定充足供给前,产业元宇宙自身也需要紧跟“双碳”的工作节奏,预先做好规划。
产业元宇宙自身的碳中和
越来越热的元宇宙概念和能源有关系吗?可以肯定地说,有!几乎支撑元宇宙运行的每一个设备都需要能源支持,要维持元宇宙长期运作,充足稳定的能源供应必不可少。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台电脑占地约150平方米,重达30余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启动这个巨型机器时,常导致部分街区停电。元宇宙的发展,让信息设备能耗再次大幅跃升。
为创造堪比真实世界的沉浸感,元宇宙发展需要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VR、AR等数字技术支持。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打通线上线下数据;5G网络帮助数据高速稳定传输;区块链将元宇宙中的数据资产化,形成新的可信机制和协作模式;VR和AR改变人机交互的方式。其中,每一项技术的大规模发展都要以提高能耗为代价。
当前,VR、AR技术离真正具有低延迟、高沉浸的理想体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VR为例,设备分辨率至少要达到8K以上才会有非常真实的体验,设备刷新率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突破这些瓶颈,对网络、存储、计算、电池的要求会大幅提升。
区块链是元宇宙的基础技术构成要素之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是元宇宙运转的重要工具。区块链中区块的生成需要进行大量无意义的计算,而算力又与电力高度正相关。研究显示,全球比特币挖矿每年消耗约91太瓦时的电力,这超过了拥有550万人口的芬兰的用电量。
数据中心能耗更高,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也更大。据统计,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总量达到1609亿千瓦时,超过上海市当年全社会用电量,占全国用电量比重2.35%。随着元宇宙世界不断生长,各类数据还将呈现指数级增长,从而推动数据中心数量和规模大幅增长,给电力供应和碳排放带来新挑战。
在无法实现清洁能源稳定充足供给前,需要布局产业元宇宙的企业主动加强顶层设计,紧跟“双碳”工作节奏做好元宇宙产业规划。坚持节能优先战略,明确元宇宙相关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体地位,约束企业不当能源消费,鼓励企业通过节能获取额外收益和奖励。避免在严控传统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催生出一个全新的高耗能产业。
长远来看,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或是元宇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支撑永续发展的庞大元宇宙数字空间,需要以巨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数据存储空间为基础,这决定了元宇宙时代基础设施将高度依赖分布式系统,需要全球计算和存储资源全面协同。每一个分布式元宇宙基础设施都可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电力支持,应结合储能、氢能等新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科技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在为千行百业赋能以及助力减排的同时,产业元宇宙是帮助自身降低碳排放的利器。以元宇宙中遍布的数据中心为例,云计算实现算力集约化,模块化及制冷技术提升可实现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PUE等于数据中心总能耗除以IT设备能耗)降低。
集约化算力将降低多少能耗?根据Pike Research预计,到2020年,采用云计算可以使全球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量减少38%。另据Microsoft测算,相较于分散的传统企业数据中心,集约式数据中心通过改善IT运维效率、IT设备效率、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效率、可再生能力等四个方面,或可降低72%-98%的能耗。
元宇宙是碳中和的必经之路
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蕴藏着发展的机遇,那些通过创新占得先机的国家,最终都实现了经济腾飞。与环境相关的技术创新通常被称为生态创新。与一般的技术不同,生态创新是通用技术,特点在于其应用范围广泛,往往可以作为投入品被其他行业采用,并可以在应用领域催生新的创新。未来,生态创新很可能像蒸汽、电力、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明一样,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科技革命。中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仅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将推动全球清洁能源革命,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产业元宇宙的出现,恰逢其时。产业元宇宙提供的生态,是碳市场体量急速增长所不可或缺的。而碳市场也提供给了元宇宙专家们走出游戏世界,大力开展虚实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景。沃达丰公司的报告揭示了数字技术在助力实现碳中和方面的巨大潜力。以英国为例,产业元宇宙中的物联网和5G等新兴技术可以帮助每年减少1740万吨二氧化碳。数字已经成为支持净零转型的关键工具,正如本报告所示,现有的数字技术可以在减少我们整个经济的碳足迹方面产生更显著的影响。
产业元宇宙,包括物联网和5G在内的技术将成为提高效率的关键,从而减少我们的碳足迹,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们生活、工作和旅行能力的影响,而不会造成重大干扰。这份报告名为《连接净零:通过数字技术解决气候危机》,重点关注三个关键但高污染的部门:农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
• 农业确保为所有公民提供足够的农产品,但在此过程中,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碳。该报告估计,通过采用智能传感器来改善对作物、土壤、肥料、饲料和水的监测,以提高资源效率并减少浪费,每年可以减少约48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生产30亿品脱牛奶。
• 制造业有助于改善生活,但这样做会付出巨大的环境成本。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和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等新兴技术来改善生产线和能源效率,每年可以减少约33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生产近60万辆汽车。
• 交通对于探望亲人、工作、日常工作和环游世界至关重要,但它也是最大的污染源。交通部的数据发现,“交通排放随时间变化不大”,自2009年以来,2019年仅减少了3%。通过增强远程信息处理等解决方案,物流公司可以通过智能路线规划缩短交付路线并减少闲置时间,每年可减少约93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减少200万辆汽车上路。
元宇宙与碳中和,一个被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一个被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保障,本是两个宏大的叙事命题,是面向未来、面对人类利益共同体的两大重要的趋势。当两者融合,人类对未来的想象正在变得无限厚重。
投资碳中和意味着不赚钱?
与碳中和同时出现的往往还有ESG,究竟什么是ESG?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简称,ESG投资意味着在分析和决策时加上对上述三个领域的考量。换言之,通常来说投资与否,主要关注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现金流、利润率等财务指标;ESG投资则还要关注企业在环保、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上的表现。
“环保意味着不赚钱”存在于不少人的认知中,但戈壁投资的ESG主管亚克表示,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恰恰相反,符合ESG的企业往往抗风险能力更强,在最近几年动荡的环境中,表现更佳。数据印证了亚克的观点。“MSCI明昇全球ESG领导者指数”2021年以来的涨幅超越了“MSCI明晟发达市场指数”,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将深刻影响其未来的现金流,并最终反映到它的商业价值上。
“做好事”与“赚钱”之间并不总是相互矛盾的,很多情况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其长期视角的利润最大化的体现。根据波士顿咨询的分析数据:第一代“绿色领军”企业产生的股东总回报水平与亚马逊、苹果、Meta和谷歌等高科技企业相似。这里面包括了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 Group)、西班牙伊维尔德罗拉公司(Iberdrola)、芬兰耐思特油业集团(Neste)、美国新纪元能源(NextEra Energy)。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这些企业年度股东总回报率约为30%。而包括Beyond Meat和特斯拉在内的第二代绿色领军企业的回报率则高达70%到80%,仅特斯拉一家的市值就远远超过其它汽车制造商。
根据波士顿咨询的预测,到2050年,围绕《巴黎协定》的全球投资总额将达到100万亿美元至150万亿美元,将超过2020年全球经济总量。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场如此规模浩大的全球投资行为。这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凶悍的“竞赛”。但是,这场“竞赛”绝非内卷式的消耗战,而是一场“少即是多”的超级转型之战。企业将可持续性纳入商业议程的核心不仅是正确之举,对于执行得力的公司也将成为关键竞争优势。
现在碳中和的发展阶段很像6年前的集成电路产业。绿色发展是国家的战略方向,同样作为战略方向的芯片,前两年也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2014年9月国家成立第一个集成电路大基金,规模是980亿。类比的是2020年7月,国家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绿色发展大基金,规模是885亿。与集成电路类似,碳中和是我们值得把握的大机遇。
产业元宇宙助力碳中和的底层逻辑
据多方测算,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规模级别将达百亿元,那么钱从哪儿来?央行2021年4月12日在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上透露,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实体经济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争取尽快推出。业内人士表示,除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外,还可发展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碳金融产品。
未来碳排放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对产业元宇宙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因为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产业元宇宙将发挥重要作用。由产业元宇宙构成的各种系统,仿佛为我们的地球配备了一层“数字肌肤”,能够有效监测、分析和管理碳排放。各类产业元宇宙企业更是碳中和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我们利用科技的力量,致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很多机构和国家已经注意到产业元宇宙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数据,产业元宇宙中包含的技术,比如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等相结合,在全球范围内助力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达15%。更进一步的分析显示,84%的物联网项目可以满足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些项目中,25%关注于工业和基础设施创新,19%聚焦于提供价格合理的清洁能源。
“碳中和”如何实现?总结来看,碳排放指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碳中和”就是将社会发展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通过各种手段降为0,以实现“碳排放≤碳吸收”。
碳排放-碳吸收≤0=碳中和
产业元宇宙可以在碳排放、碳吸收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产业元宇宙中所包含的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相结合,能够从环境中采集大量的数据,辨识和分析其中存在的能效改进机会点,并且给出合理的行动建议。从普适性的应用场景来看,产业元宇宙助力碳中和的底层逻辑围绕以下3点展开:
产业元宇宙助力监测碳排放
改进的基础是记录和了解,各类智能传感器可以让企业实时掌握能源和损耗数据,有效的侦测浪费情况的发生。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企业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也可以包括在人员办公和差旅过程中的碳排放。
比如在苹果披露的碳足迹中,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最多,占比76%。其次是产品使用和产品运输中的碳排放,分别占14%和5%。2021年,苹果宣布有175家供应商已经承诺使用清洁能源。苹果去年就宣布全球公司运营已实现了碳中和,大量依靠代工,这一点似乎并不稀奇。然而,更大的雄心在于,苹果公司的目标是到2030年就在供应链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100%碳中和。
基于产业元宇宙的碳核算市场逐渐起步。2020年碳交易市场刚刚萌芽,市场规模在12.67亿元人民币。其中碳核算市场占据10%的份额在1.2亿左右。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市场规模是2020年的五倍达到60亿元,碳核算市场规模达到9亿。2025年随着《管理办法》的出台实施,八大行业都将逐步接入碳交易市场,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而碳核算市场因为需求的提升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元。2030年八大行业碳交易量将超过50亿吨,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碳核算市场将达到250亿的规模。
产业元宇宙助力预测和减少碳排放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工作过程、减排方法和需求,预测未来的碳排放量,有利于帮助企业更加准确的制定、调整和实现碳排放目标。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分析,使用AI可以帮助减少26至53亿吨的二氧化碳,占减排总量的5%至10%。
例如深圳智慧机场通过AI精准预测和管理,减少滑行距离,能让每架飞机少跑1~2分钟,减少耗油10~20升,根据中国民航局公布的全年航班起降架次,我们预计全年合计起降1,025万架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6.31万吨。
截至2021年2月18日,全国机场数量达241个,我们基于机场面积预测全国机场数据中心占地面积进而推测所需数据中心及机柜数量,按照引入AI及数字化精准管理的机场带来3%数据存储增量的假设,进而得出数据中心耗电量增量约相当于23.8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最终可实现全年二氧化碳排放净减少12.44万吨,相当于每度电用电增量带来1.52千克二氧化碳减排量。
工业互联网也可以为减排节能赋能。工业互联网以数据为核心,基于传感器集中收集的海量数据,结合软件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下,企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有效减少,实现节能增效。
工业互联网随着5G网络部署呈现迅猛发展之势,截至2021年3月,全国在建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100个,多种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包括上海商飞、山西阳泉煤矿、湖南三一重工和厦门港等,5G显著地助力了工业领域的升级转型。
产业元宇宙促进实现碳中和的收益
为了监督企业实现碳减排,还需要一些配套的设施,比如碳交易。企业实现碳中和的竞争力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实现大幅减排后,充裕的碳排放额度,有望成为企业最具前景的收益来源之一。
很多国家每年会给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排放量少于配额的企业就可以把多余的配额拿到碳交易所出售,而超过排放超过配额的的企业,就需要到市场上去买排放权,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推动企业主动减少碳排放。
在这个机制下,高耗能的能源企业排碳成本就高,而新技术、新能源等企业可以化身“卖碳翁”,用省下来的碳配额来增加盈利。比如特斯拉,去年终于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但这个成绩不是靠卖车,而是靠卖碳来的,特斯拉2020全年碳积分收入达15.8亿美元。
我国自2011年起就在多省市启动了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今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加速,央行上海分行行长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计划于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交易。
在这个过程中,碳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披露性是关键。但是跟踪和报告碳排放数据的挑战并不小,很多国家还要求披露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数据(ESG),而这些数据经常会出现记录不准确的情况。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些公司尝试将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来简化和促进ESG数据的收集和自动呈报流程。
基于以上3个底层逻辑,不同企业可以从不同环节切入,减少碳排放。对于生产、加工与制造型企业,可以从原料、生产、分销、使用和回收等五大环节入手,利用物联网将整个价值链连通,助力实现碳中和。
• 1. 原料:减少对于资源的使用。
以农业为例,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全球超过70%的淡水被用于农业灌溉,而物联网传感器以及自动灌溉系统可以有效节约用水量。这些传感器还可以监控农作物生长的整体环境,包括光照强度、土壤养分以及空气温湿度,从而决定播种、灌溉、施肥的最佳时间点,从而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并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 2. 设计和制造:改进流程并降低浪费。
通过智能互联产品,制造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优化新版产品的设计。针对易损部件,企业可以事先选择更加强固的材料进行生产。对于生产流程本身,企业可以根据实时提供的产线数据优化流程,减少能源损耗,提升产品质量。
• 3. 分销:实现高效的物流运输
借助物联网,企业可以实时追踪物料和货物信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很多企业已经采用物联网进行车队管理,优化运输路线并辅助驾驶员进行行为管理,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节省燃油,一方面可以降低城市拥堵和污染。尤其是针对冷链运输的货物,物联网降低碳排放的作用更加显著。通过及时调整运输途中箱内的温度,避免易腐和易碎产品暴露在过热、过冷、强震条件下,出现不必要的产品破损和失效。
• 4. 使用和重复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并实现产品共享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30年,全球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城市化的趋势仍将持续,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型城市越来越多。智能互联产品可以有效帮助大型城市降低碳排放。
智能空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并降低能耗。有数据显示,与传统系统相比,按需控制的智能通风系统可以最高节省70%的碳排放。还有些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变革商业模式,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为用户提供方便使用的共享空调。从共享电动车到共享按摩椅,产品即服务的模式正在成为共享经济的核心。这些共享产品一方面提高了产品的利用率,有效促进物尽其用,一方面产品回收和处理的权责更加明晰,为循环经济做出贡献。
• 5. 回收和再利用:改善废品分类和收集
基于智能分析的废品管理系统可以促进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并在垃圾箱将满的时候发出提示,提升废品管理效率和垃圾车的运营效率。还有的企业研发了可以自动分拣不同废品的传送带,塑料、纸张、玻璃和金属可以被自动识别和分离,降低了人为错误,提升了分拣效率。
总体来看,减排举措可分为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碳技术与碳市场。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依靠突破性技术。目前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领域已有部分技术成功完成商业化推广,成为减排重要技术推动力。为取得碳中和全面胜利,在低碳技术浪潮中,政府与市场不仅需要对现有技术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也需要对新技术或潜在的技术可能进行前瞻性预判,将其纳入长期目标的超前部署和规划之中,持续优化碳中和路径选择。完成现有技术的盘点,是碳中和不同阶段选择何种技术路线的基础工作。
产业元宇宙助力碳中和的着力点
理解了产业元宇宙助力碳中和的底层逻辑和切入点,我们可以开始为不同行业设计不同的碳中和解决方案。根据美国环保总局EPA.gov的数据,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前五的行业分别是:交通,占比29%;电力,占比28%;工业,占比22%;商业和住宅,占比12%;农业,占比9%。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稍有不同,中国的碳排放来源主要为发电行业与工业燃烧,而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与交通,但是碳排放比例的差异并不影响物联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借助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从源头实现主要数据可信,健全碳排放监测的运维体系,重点发展监测设备状态智能诊断和智能运维技术,不断提升数据采集、传输的稳定性,打造一个绿色业务数据和资源,不可篡改的分布式共享数据库。基于物理网+区块链打造可信碳数据管理平台,帮助数字化转型企业在节能、减排、循环等环节实现创新,可信的“M监测-R报告-V核查”将成为越来越多数字化转型企业的碳中和战略关键举措;为碳金融市场创新降低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追踪企业碳中和承诺,个人减排量价值化、实现国际间环境权益互认;解决碳交易市场的MRV信任问题;减少CCER项目申报流程,提升碳交易市场整体效率。
1.在电力领域,国家电网在2021年3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将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
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各能源品种的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到2025年,将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
发电与供热的碳排放占比最高,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发电供热还是以火电为主。在碳中和的大势之下,未来向新能源切换的步伐势必要加快,那么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绿色能源相关企业就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
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测算,到2025年,中国发电结构中,煤炭占比将从67%下降至49%,风光发电占比将从8%上升至20%,气电、水电、核电等次优能源占比从25%微升至28%。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装机,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到科技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在风电发电机组设备层面,已经大量使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温度、振动、位移,风速等更多种传感器的应用,风电机组具备了更强的感知能力,能采集更多数据,使得风机可以进行数字化建模,从而预先感知运行状态,根据状态偏离健康运行的情况,进行预防性维护和维修。光伏系统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借助物联网技术降低碳排放。物联网使光伏系统的相关人员能够可靠、实时地访问数据。此外,物联网方案还有利于更加高效的远程管理资产,使其成为光伏发电市场中的强大管理工具之一。
燃气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在实现“碳达峰”的“冲刺阶段”,天然气消费量将持续增长,2025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4300亿~4500亿立方米;到2025年,我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将达到16.3万公里。我国城市燃气管道长度(不包括县城)已经达到80万公里左右。实现智慧燃气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将助力“十四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摩联科技针对占据物联网市场半壁江山的主流技术NB-IoT进行区块链赋能。对传统的“智慧燃气表解决方案”进行软件改造,使物联网应用数据在上云的同时可以嫁接在区块链网络上。从燃气表内直接实现数据的可信上链,确保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碳核查机构、碳交易所、控排企业、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燃气家庭用户等都能以联盟链的形式共享燃气表的上链记录,了解和掌控企业和个人的能源碳足迹,实现数据可信循环。
2.除了电力生产,建筑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同样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智能建筑的节能互联将是主要趋势,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和用户体验将成为建筑智能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建筑运行商品用能从2.89亿吨标准煤增加到了6.77亿吨标准煤,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预计2020年将达到35%以上。故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逐渐得到了政府与行业的高度重视。
从软件、数据和服务三个方面,物联网企业正在用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赋能建筑楼宇向智能、健康、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系统作为整个楼宇控制的“大脑”,可以对各个分离的智能化系统进行全面集中管理和控制,包括空调系统、新风系统、照明系统、能源计量监测和PM 2.5浓度监测等。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进一步对建筑物中所有能耗进行综合、全面的精细化管理,及时洞察建筑中用能设备和区域的能效异常,通过优化设备操作流程,提高人员管理效率来实现建筑的持续节能。
3.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工业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积极应对“双碳”目标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而能源与工业,二者向来有着深刻的耦合关系。当年福特汽车能够形成大规模流水线的制造系统,最深层的驱动力是来自电力对于蒸汽机的替代。既往蒸汽机是有一个主动力源,靠着皮带和齿轮进行远程动力传输,对每一台机器的摆放位置都有严格规定。而电力,则可以甩掉传送带,重新布局产线的位置。每台机器都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动力,这让机器获得了解放,从而使得流水线这一工业化最成功的制造系统,确立了牢不可破的百年经典。
现在,当人类需要摆脱依赖化石能源的时候,工业系统同样需要一种深刻的变化。工信部提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发挥我国既有基础和优势,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部署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等等,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充分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最根本的是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政策催化与市场技术互动,必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加速度。碳,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将史无前例的凸显,有可能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之后,又一个至关重要的市场要素。那么产业元宇宙如何赋能工业的碳中和?产业元宇宙基于传感器集中收集的海量数据,结合软件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在产业元宇宙的赋能下,企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有效减少,实现节能增效。
4.交通作为碳排放持续增长且脱碳迫切性更高的领域,产业优化机会同样巨大。
车路协同、智慧停车、智能交通规划等智慧交通应用普遍被提上日程。车路协同基于传感探测、边缘计算、自动驾驶等技术,通过路侧单元、车载终端获取和交互车路信息,对整体道路流量、交通事件、路况进行预判,实现车辆之间、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的智能协同,达到加快路口通行速度、降低车辆燃油消耗、提高交通安全冗余度等目标。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源来源的改变也引发了汽车工业变革,为电池管理、电控系统以及自动驾驶带来新的产业机会。自动驾驶的节能效果也非常显著。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测算,相较于非自动驾驶车辆,搭载车间通信系统的自动驾驶车辆通过地图线路优化及刹车制动优化,节能效率达到19%。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的预测,2024年个人出行中的自动驾驶,将使二氧化碳年排放减少约1.18亿吨。
5.与工业相比,农业本身就具有“绿色”属性和多重功能,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仍依赖传统农业生产,需要用7%的耕地供应全球20%的人口粮食生产,土地效能严重依赖化肥,生产化肥过程中也会带来大量碳排放,为了向国民提供粮食和肉类,二氧化碳的固化与中和也存在巨大优化空间。
精准农业使用预测分析来自动收集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农场效率、产量的数据。精准农业有助于消除肥料的过度使用,并可以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同时仍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基于产业元宇宙的解决方案,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水、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减少径流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物联网设备为农民远距离监测其牲畜状况提供了大好机会,能够获得有关牲畜及其健康的数据,这意味着农场管理员可以更快地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带来更高利润。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农业机器人和无人机,农场变得更加高效,进而生产出质量更高、产量更高的农作物,并且所需的人力也更少。
碳金矩阵:实现碳中和的方法论
如何均衡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碳中和实现路径中,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共同难题。碳金能力,就是企业在既定时间内应对碳减排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优势能力。能够熟练应对碳排放挑战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竞争力。这需要企业精心打造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的融合能力。在2030年和2060年两个时间节点之前,拥有领先的碳减排能力,就会形成基于时间的竞争力优势,成为新纪元的赢家。碳金能力是企业走向可预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碳减排是一个新的转型升级倒逼因子。走在行业前列者,可能得到更多政策、技术、市场利好,拥有更强竞争力。行动滞后、减排不力者,必然感受到更大的相反压力,竞争力变弱。碳金矩阵作为一种兼顾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给出了可诊断、可实施、可优化的全局性思路。
碳金矩阵的方案中,以“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和标准化”为导向,分为“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两个维度来推进。可持续发展就是研发利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减少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做到“零排放”。
在可持续发展维度,以低碳化为目标,分为四步走:战略规划、管理提升、执行优化、绿色运营。通过这几个可实施的步骤,推动绿色制造。
在战略规划阶段,主要是通过政策和市场分析、行业对标、利益相关方调研、能源转型机会分析、管理体系识别和确认,以及零碳园区咨询与建设规划、零碳工厂咨询与建设规划,最终交付给客户市场分析和行业趋势报告、行业对标分析报告、基于企业业务发展的科学碳中和总体战略。其中,包括碳减排的可靠路径设计、企业“碳体质”的检测方案,以及企业碳减排的市场、政策红利及风险归类等。并且,可以交付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项目设计方案。
在管理提升阶段,主要是通过梳理和量化排放数据,建立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以及科学碳目标倡议;量化分析可行性减排举措,建立碳中和路径减排模型;搭建适配企业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进行供应链协同研究。最终可以交付MRV报告、科学减碳目标制定报告、碳中和实施路径图、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在执行优化阶段,主要通过提供数字化现场可再生能源与微网优化工具,数字化能效管理工具,数字化碳排放管理工具,抵消策略协助执行(例如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线下交易),供应链协同能力建设,执行减排计划,落实减排项目和举措,完成目标。
在绿色运营阶段,最终交付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工具,碳中和项目实施跟踪进展报告。与此同时,通过可视化和权威化的认证结果,可以建立一套数据处理系统和自动化工具,最终交付合规的披露报告,进行报告及绩效相关认证。通过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交付,来提升效率、挖掘机会、持续创新。
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步骤,可以推动企业实践可落地的低碳化行动。这其中,无论是碳排放的追踪、成本优化、风险预知,还是能源优化等,都可以建立在一套框架体系下,实现企业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碳中和道路任重道远,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要过于悲观。据国家发改委初步分析,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未来的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物联网、5G、AI等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改变整个产业和社会,它们与碳中和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加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根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eSI的估算,ICT相关领域在未来十年内有潜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帮助减排全球碳排放的20%。物联网、AI等技术都有与能源、建筑、交通、工业、农业等行业进行结合来促进降低碳排放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