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放送协会(NHK),同时将其名字、性别和品种等内容登记在官方数据库。此举或将对防止遗弃以及走失宠物搜寻等起到积极作用。
看过环球影业和传奇影业出品的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世界》(Jurassic World)的朋友,对于恐龙主题公园管理恐龙的方法一定印象深刻。他们通过在恐龙身体内植入一只圆筒形的追踪器,可以做到对每一只恐龙的身体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且防止它们突然“越狱”。
虽然这是一部2015年的科幻电影,但其中管理恐龙的方式却已经照进了现实。就在近日,根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日本将在6月1日实施一项新法律,要求宠物商家必须在猫狗身上安装微型芯片,同时将其名字、性别和品种等内容登记在官方数据库。
据当地兽医介绍,这种芯片为圆筒形,直径约2毫米、长度约1厘米,可使用注射器将其安装在猫狗的颈部至肩胛骨附近。报道指出,此举或将对防止遗弃以及走失宠物搜寻等起到积极作用。
此次日本即将正式实施的新法规,并不是日本在对待宠物问题上的“突发奇想”,在其背后实际藏着一个暖心的决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猫狗这些宠物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将其简单的视为有生命、有工具属性的动物,而是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
然而,即便是这样,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猫狗被遗弃或走失的事件还是频频发生。日本NHK此前曾在报道中引述日本政府环境省表述,2019年,因为迷路或弃养等被各地方政府收养的猫和狗的数量达到了85000多只,因此解决每年数万只因各种原因无家可归的猫狗问题已经成为该部门一项重要的课题。
在此次法规正式出台启动前,日本就该法规进行了近半年的宣导工作。去年12月该修正法正式上路前,日本环境省在与动物专家组成的审议会上提出相关政策概要说明:针对猫狗繁殖者及宠物店等业者,强制对用来贩售的猫狗植入芯片,必须在国家资料库中登录猫狗性别、品种、毛色及业者名称等。另外,一旦饲主在店家购买猫狗时,必须在购买日30天内登录饲主姓名、住址及电话号码等资讯。
除此之外,实际上日本各界也一直不断在持续推广宠物芯片。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因为很多猫狗迷路无法返家,就让日本开始讨论芯片植入的问题,并在2019年修正通过动物爱护管理法部分条文。
彼时日本众议院在该项动物保护法修正案中规定,宠物猫、狗需义务植入芯片,以便通过此种方式让因灾害发生迷路的宠物可以更容易找到饲主。同时该法针对饲主遗弃、虐待宠物也进行了规定,若人为故意杀戮、伤害宠物,将被判处4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相当于人民币32万元以下的罚款。
虽然通过在宠物体内植入宠物芯片对于解决宠物猫、狗被遗弃或走失有着诸多便利,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该方案。根据一间承做宠物保险的保险业者2019年所做民调显示,约69.5%受访者赞成植入芯片,但也有30.5%的受访者不赞成。不赞成者的理由则大都出于对宠物植入芯片后的担心。
当然,担心是人们出于对生命敬畏的表现,但“宠物芯片”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实际早已得到了保障。
从上文可见,这款宠物芯片的样子和平时我们想象中的芯片并不相同,它不是长方形的片状,而是一个小小的圆柱体,像米粒一般。
注射芯片时,不需要麻醉和开刀,只需要像打疫苗一样,用注射器扎进皮肤轻轻一推就能搞定。植入宠物身体后,芯片就会像“长”在皮肤下一样,不会发生游离,宠物身体也不会有任何排异现象。
而且,这些宠物芯片抗压力很强,从2米高处落到地上也不会碎裂,在宠物皮肤和毛发保护下,则更有助于安全使用。另外,这些芯片的寿命可达18-20年,意味着宠物猫狗只要注射一次就能使用一生。
2020年,我国深圳市出台的《深圳市养犬管理条例》同样规定了深圳市居民或单位饲养的犬只均应办理养犬登记,并为犬只注射电子芯片。而当时所采用的电子芯片就是符合ISO11784/11785动物识别国际标准,尺寸限制在14mm以内的微型芯片。并且操作手段也比较简单,只需在犬只注射完毕后观察30分钟即可。甚至以后需要将芯片取出,亦可做到。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外所推广使用的宠物芯片均应用的是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俗称电子标签,其在我们日常的物流、门禁、行李处理等场景中经常可见。RFID应用在猫狗身上能为其提供全球唯一的识别码,通过配合专用的读写设备就可以进行验证。而这类芯片通常也不会用到电池,更不会影响到宠物的身体健康。
另外,对于宠物主的信息安全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这类芯片记录的仅为一串15位长度的国际唯一数字编码,只有授权的专业人员才能通过专业的设备读取芯片的编码,并链接到主管部门系统后台以获取宠物主姓名、联系方式、犬名、犬种等信息,而无授权、无专业设备的人员是无法获取相关信息的。同时,这类芯片不带有定位功能,即便主管部门也无法记录宠物主的隐私信息。
虽然“宠物芯片”是一个听起来比宠物智能硬件更加新奇的概念,但实际上宠物芯片的应用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了。相比研究并发展了几十年的人体芯片,宠物芯片早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毕竟在动物身上并不需要考虑太多技术之外的限制性因素。
早在1999年,法国就要求给所有大于4个月的狗狗体内植入微型芯片(或以纹身的方式提供标识),自此之后,宠物芯片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得到大规模的普及。
在海外,美国虽然在法律上没有强制要求给宠物必须注射电子芯片,但宠物主一般也会自行为自家的宠物植入。因为这些不起眼的电子芯片很有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比如在2018年11月,美国加州大火,数万人紧急避难,不少人在慌乱之中与宠物走散,而灾难过后,在动物组织和好心人的帮助下,许多宠物通过电子芯片又得以和主人团聚。
相比美国的自愿性和自发性,在英国、以色列、新西兰和日本,则都在法律上强制要求给宠物植入电子芯片。其中,澳大利亚则要求猫、狗等宠物必须在12周大小前植入微型芯片。
在国内,宠物芯片实际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只不过相比国外较为“严苛”的条例,国内政策则显得相对“温和”一些。
比如在2017年,青岛市实施的《青岛市养犬管理条例》中就规定了,市民饲养的每只合法犬应在颈部皮下植入电子芯片,为每只宠物犬配发全球唯一的电子身份;2020年11月1日,深圳市正式施行的《深圳市养犬管理规定》,要求狗狗在办理证件时植入芯片。不过这两个规定都针对于狗狗,对于猫咪并没有过多的强制规定。
除了青岛和深圳之外,包括北京、上海、长沙、厦门、银川、杭州等在内的城市,也已经启动了宠物芯片的注射推广,相关管理部门尝试通过电子芯片对宠物进行管理,同时也会对宠物主进行较为严格的约束,一旦违反规定可能就会受到罚款等处罚。
总而言之,相比传统的宠物照片、纸质凭证以及电子凭证,甚至是其他带有GPS定位的宠物项圈,RFID芯片都具有很大的优势,除了足以证明你的“它”外,还具有“身份证+病历本+定位器”多种能力。比如利用芯片记录宠物的身体状况,形成病历单,当去看兽医时,只需扫描一下就能调出宠物的病例档案;当狗狗咬伤人之后,利用芯片确定饲主,进而更方便责任划定,并对受害者进行赔偿……
未来,宠物芯片或许还能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对于动物保护、城市治理等方面,也均会有不错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物联网还没实现,深圳的狗子们已经实现“犬联网”了》,物联网智库
2.《日本将强制宠物业为猫狗植入芯片 2022年6月起实施》,日本情报酱
3.《宠物芯片真的那么有用吗?如何给猫咪植入芯片呢?》,猫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