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全球人民的期待之下,盛世启幕。“科技冬奥”作为重点项目贯穿北京冬奥始终,并在医疗等关键场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冬奥会可以说是一场被科技创新成果“武装”的盛会。
如何做好奥运健儿们的体温监测、做到有疫情及时发现,一枚“腋下创可贴”起到重要作用。
据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医疗和防疫副主任尹金淑介绍,需要测试的人员只需将手指肚大小的体温计用创可贴贴在腋下或上臂,并在手机App端绑定设备,受测者的体温数据变化就会在手机页面清晰展现,并可自动测量、自动上报后台。这款可穿戴式体温计和疫情防控“千里眼”系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与传统体温检测方式相比,“腋下创口贴”体温计具有多项技术优势。首先,该款体温计测温精度更高,美国同类体温贴的检测精度为0.1-0.2℃,而它的检测精度则达到了0.05℃。其次,功耗更低,“腋下创口贴”体温计单次充电可供连续测温10天以上。
同时可与大数据预警平台相结合,实现体温、心率、呼吸率、血氧、运动、血压、睡眠7项监测和预警。佩戴该设备的工作人员任何一项指标异常,系统都会自动报警。
气溶胶直径小于100微米,传播距离达1米以上,可被直接吸入肺部,是新冠肺炎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监测空气中的气溶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昌平实验室等科研人员开展紧急攻关,联合研制出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存在于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进行收集检测,灵敏度可达常规方法的10倍。
气溶胶采集器外形小巧轻便,适合在热身室、裁判室等狭小密闭空间使用,30分钟内可采集12立方米内的气溶胶颗粒,并收集到采样管中。
采集管中装有4毫升病毒灭活液,一旦气溶胶内含有病毒将被灭活,以保证采样及后续检测人员的安全。
目前北京冬奥会的多个场馆已布置了此类气溶胶采集器,并设置临时检测站,为冬奥会提供全面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保障。
为了更好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医疗救援和指挥调度,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应急医学救援保障平台也相继上线。
这一平台综合应用了5G、北斗、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创新技术,通过计算建模的方式,预设场馆坍塌、踩踏、火灾等冬奥赛事18种主要应急医学保障场景,可以更加及时、高效处理突发事件,将有限医疗资源更加集中应用于医学救治。
与该平台一同肩负“应急医学”使命的,还有智能移动方舱。在不足20平方米的方舱室内,可以实现颌面创伤CT扫描、冻伤产热复温、心肺诊疗监测3项功能集成。
智能移动方舱可用于发现伤情、快速查体、转运救护、出具报告等多项医疗服务。在测试赛现场,冰球场上的运动员从受伤到在这里完成诊疗,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
作为冰雪赛场上的“应急大夫”,智能移动方舱具备极强的响应速度,其不仅可以在意外事件发生的当下,立即制定医疗决策,还可以结合专家远程会诊平台,提升冬奥会现场的整体医疗救治水平。
随着大量科技元素不断融入,以5G、AI、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为科技冬奥的智慧医疗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而在国家一系列指导方针的引导下,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这些智慧医疗保障关键技术也势必将走出冬奥,走进生活,切实应用在辅助医疗机构分级诊疗以及院前筛查、医技人员辅助决策等多方面医疗诊治领域,从而建立起连接政府、医院与患者的智慧医疗生态圈。
人类过去几十年已在信息收集、研究、疾病治疗等方面完成了众多创新。从望、闻、问、切到可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从治病到治未病,从医生为主到医生患者共同努力,让患者也参与到疾病的管理。越来越多的医疗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带来了许多新的设备和治疗手段,提高了人类的健康观念、医疗技术、疾病治疗水平,更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作为智慧肾脏病健康管理专家,学透通致力于为国分忧,为民解忧,秉持着“科技助推智慧医疗,服务健康中国”的使命,6年来将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与医疗领域充分结合,构建以智慧肾科、慢病管理、质控平台为核心的全产品体系,形成覆盖血透治疗、临床诊疗、病房管理、科室管理、数据分析等多个应用场景在内的智慧医疗创新服务,助力全国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肾科全面实现信息化、智慧化。
可见,智慧医疗之花不仅盛放冬奥,早已默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播种飘香。最后祝愿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圆梦高歌,勇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