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驴”新国标强制性纳入物联网功能,催生亿级移动物联网应用
来源 | 物联网智库2024-09-23 17:36:09
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人们短途出行的核心交通工具之一,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一直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顽疾。近年来,相关主管部门针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方面出台了多个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行业有序发展的同时保障人民群众财

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人们短途出行的核心交通工具之一,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一直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顽疾。近年来,相关主管部门针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方面出台了多个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行业有序发展的同时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开展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修订工作,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本次修订的《规范》中从多个方面优化了安全防护能力,其中明确提出了北斗定位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的要求,为采用物联网技术和产品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性提供基本依据,也直接带来了物联网在电动自行车规模化应用的机遇,可以说,未来《规范》正式实施后,每一辆新出厂的电动自行车都是一款移动物联网的终端。

强制性国家标准,让物联网“上车”有了依据

现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是2018年5月发布,2019年4月开始实施。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规模不断扩大,相关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信部在本次《规范》修订解读中提出了一些背后因素:

一方面,电动自行车多次引发火灾事故。据国家消防救援局通报,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2021年是1.8万起,2023年就迅速增加到2.5万起,年均增长约20%;电动自行车火灾在全年较大火灾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5.9%上升到2023年的12.7%,涨势迅猛。

另一方面,车辆违规篡改成为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不少车辆改装导致其最高车速、蓄电池电压、电动机功率等技术指标超出了现行国标规定,造成很多交通事故。

因此,主管部门按照“有利于防范火灾事故、有利于减少交通安全隐患、有利于满足消费者日常出行需求、有利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对现行标准进行反复修改和打磨,形成了最新的《规范》修订稿。工信部官微对新修订的标准和现行标准的变化进行总结如下:

其中,新增的“北斗定位”和“通信功能”两个要求是现行标准中没有的内容,这两项内容也构成了物联网在电动自行车应用的基本条件。由于《规范》是一个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在后续实施后,物联网功能是厂商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必须具备的功能。此前,一些厂商在部分型号车辆中将加载定位和通信模块作为可选项,那么,在新《规范》实施后将成为必选项,物联网“上车”有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依据。

工信部在对本次标准修订解读中,针对增加“北斗定位”和“通信功能”的解读为:

近几年发生的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事故中,很多的起因都是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出现温度异常,但使用者没有及时发现,未能第一时间切断电源,导致引发火灾甚至爆炸。此外,电动自行车被盗也是困扰消费者的重大痛点。为提升电动自行车主动安全性能,本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北斗定位和动态安全监测的要求和方法。其中北斗定位模块可以记录电动自行车当前所处的经度、纬度等信息,并通过通信模块实时反馈给用户,一旦发生被盗情况,这些信息能够有效助力消费者第一时间找回车辆。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可以将车辆异常行驶状态以及蓄电池电压、电流、温度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及时发送给消费者,提醒消费者识别和处置异常安全问题,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

修订版国标对物联网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的规定

本次新修订的《规范》针对物联网应用于电动自行车主要体现在第6章“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第6、7节“北斗定位”和“通信功能”的规定,另外在附录B中给出了北斗定位模块性能的具体内容,以及附录F中对于电动自行车管理平台功能示例。

《规范》提出,电动自行车应内置北斗定位模块,安装于电动自行车不易损坏的固定部件中,北斗定位模块应具备定位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发送功能,定位信息包括经纬度、速度、定位时间等,而且北斗定位模块应具备采集、存储和发送异常情况信息的功能,如无法采集动态位置信息、速度超过本文件规定的车速限值。在《规范》的附录B中,北斗定位的各方面性能也已明确,包括定位时间、灵敏度、精度、信息发送频次等,例如在信息发送频次方面,提出车辆在启动状态下,动态位置信息发送的频次间隔不低于30秒,在非启动状态下,动态位置信息发送的频次间隔不低于60分钟,在车辆异常情况下应立即发送异常情况信息。

有了北斗定位功能要求,通信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通信功能的要求,《规范》明确提出电动自行车应具有采用TLS加密的4G或5G公网通信模块,或类似功能的地面通信模块。这些通信模块具备向电动自行车管理平台发送动态安全监测信息的功能,包括定位信息,异常情况信息,电池组总电压、温度、电流信息,单体电池电压信息等。

电动自行车管理平台虽然在《规范》正文中没有给出规范性要求,但在附录中以资料性要求给出示例。物联网从业者都熟悉物联网管理平台的重要性,而电动自行车管理平台可以视为一个专门的物联网管理平台,因此也值得高度关注,电动自行车厂商或平台运营方必须遵循《规范》提出的要求。

《规范》中提出了平台应该具备的注册与信息录入、定位、预警、反馈、数据分析与报告、隐私保护、兼容与交互、接口与数据调阅等功能,这些正是一个典型的物联网平台所具备的基本功能。正是有了北斗定位和通信功能,平台才能实时获取最新数据,基于数据的应用让电动自行车的监管水平得以有效提升。《规范》提出平台应允许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接入,如保险公司、维修点等,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及政府监管需要调阅数据或上传至监管平台。

移动物联网规模化应用新的机遇

将“北斗定位”和“通信功能”纳入强制性标准中,为物联网尤其是移动物联网开启了一个新的规模化应用领域,未来每一辆电动自行车都是一款移动物联网终端,对于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增长、智能化探索做出重要贡献。

本次修订的国标到底能为移动物联网带来多少市场空间?我们可以从几组数据中来分析。

工信部在对本次修订《规范》解读中提出,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截至2023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超3.5亿辆;2023年电动自行车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738家,年产量4228万辆,近5年产量年均增速为11.8%。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电动自行车产量仍在持续增长,若修订版《规范》实施后,未来每年会有4000多万甚至超过5000万辆电动自行车必须搭载北斗定位和通信模块,形成5000万左右的移动物联网连接,同时也有700多家电动自行车制造商成为移动物联网用户,带动了物联网模组、芯片、平台等环节厂商的规模化出货。

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移动物联网连接数为23.32亿,全年净增4.88亿连接。若每年的新增电动自行车都加载了定位和通信模组,则仅电动自行车这一领域就接近移动物联网新增连接近10%份额。即使未来移动物联网其他领域增长也加速,而每年5000万左右的电动自行车带来的移动物联网连接新增比例也不可小觑。

当然,目前已有多个厂商的部分型号产品已搭载了定位和通信模组,实现移动物联网“上车”,但这些车型所占所有车辆比例有限,而且厂商往往将其作为一个增值性服务或营销话题,提升车辆销售价格。而新修订《规范》实施后,搭载移动物联网功能将成为标配,当然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商也会从成本角度考虑物联网模组的选型。

目前,已搭载物联网功能的车辆,不少采用的是LTE Cat.1模组,目前Cat.1模组成本已处于较低水平,也能够满足《规范》中对通信功能的所有要求,预计未来新修订《规范》实施后会进一步大规模采用,在物联网模组层面不会给生产企业造成很大成本负担。而5G系列模组在短期内价格较高,即使RedCap具备轻量化的特点,但还是无法与Cat.1匹敌,因此预计未来基于5G的模组在电动自行车应用较少。

北斗定位设备在修订版《规范》未来实施后也将迎来规模化需求增长,作为强制性的要求,未来新出厂的车辆都需要配备北斗定位模块。同时,电动车管理平台将发挥丰富数据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智能化应用的开发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如平台保留相关接口,允许保险公司接入,基于骑行数据和车辆运行数据,可以进行针对电动自行车保险科技创新。

当然,由于搭载了联网功能,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重点。工信部在解读中提出,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一是明确了通信模块应采用TLS加密,确保未经授权的平台无法接收车辆发出的动态安全监测信息;二是规定了接收信息的电动自行车管理平台应符合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三是在电动自行车管理平台功能的示例中指出平台应具有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设计。

前不久,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中提出到2027年移动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力争突破36亿,其中4G/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占比达到95%,培育一批亿级连接的应用领域等目标。修订版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实施后,将形成一个超过亿级的新的应用领域,支持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