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智能物联AIoT 2.0,从“端-边-管-云-用”到“通感智值一体化”
来源 | 物联网智库2023-10-23 15:15:52
这是我的第301篇专栏文章。从1991年剑桥网红“特洛伊”咖啡壶事件至今,物联网已发展32年,行至“而立”。当年,物联网的诞生源于一个“脑洞”。动脑不动脚的科学家们不想跑来跑去查看煮咖啡的进程,因此他

这是我的第301篇专栏文章。

从1991年剑桥网红“特洛伊”咖啡壶事件至今,物联网已发展32年,行至“而立”。

当年,物联网的诞生源于一个“脑洞”。

动脑不动脚的科学家们不想跑来跑去查看煮咖啡的进程,因此他们在咖啡壶边安装一个便捷式计算机,利用终端计算机图像捕捉技术,以3帧/秒速率传递到实验室计算机上,方便随时了解咖啡是否煮好。

后来,这些剑桥特洛伊计算机实验室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被视为物联网的起源。

此后的时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呼啸而过,破土而出的物联网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发展。

时间快进到2022年底,我国率先进入了“物超人”时代,移动网络“物”连接数超出代表“人与人”连接的移动电话用户数。

这一进程意味着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连接规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已形成公共服务、车联网、零售服务、智慧家居,四个亿级应用,以及智慧工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三个千万级应用。

“物超人”也意味着智能物联AIoT的阶段性成果,AIoT全方位地革新了产业链、价值链,带来场景化的智能体验,驱动千行百业的数字转型。

尤其最近这段时间,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产业发展的驱动齿轮正在咔咔作响,脱离原有的发动机,挂接到最新的增长动能引擎上。

如今互联网已经风光不再,移动互联网也走过巅峰状态,万物互联和AIoT手握着领跑接力棒。

继2022年实现“物超人”之后,2023年,大语言模型兴起,AI+应用风头正盛,一个新的阶段正在开启。

我们预判2024将是AIoT产业发展的分水岭,“智能物联AIoT 2.0”即将开启,进入“通感智值一体化”的阶段,启动新一轮的强势增长。

今天这篇文章,与你分享我们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进入到智能物联AIoT 2.0阶段?

什么是通感智值一体化?

以及,进入智能物联AIoT 2.0,产业将发生哪些转变?

内容较多,这篇文章我们先来探讨前面两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进入到智能物联AIoT 2.0阶段?


图片


站在现在这个时点,我们很多时候会感觉身处混沌当中,越来越看不懂当下的环境了。

前两年耳熟能详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已经被替换成近期火爆的元宇宙、大模型、数字孪生、碳中和,几乎每半年就会有一个新的技术术语起飞;我们身边的朋友变身数字游民或者直播网红;商业模式上,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租赁经济,你方唱罢我登场…

每次冒出一个新词儿,为了追逐时代的脚步,我们不由得化身为“老赶”。

“老赶”,这是我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知名专家郭朝晖聊天时学到的,就是说老要去赶最时髦的东西。

“老赶”总是被一对矛盾牵引:看不懂,认为机会巨大盲目投身其中;看懂了,发现不过如此又失望离去。

这样的结果,最好也只是二流的水平。

一位在宝钢深居简出、扫地僧一般的前辈曾说:“一个公司看到ERP,要上ERP,说明他已经落后了。因为ERP不过是先进企业的一个方法论的简约总结。一个公司看到大数据,他也要干大数据。那他不仅是落后了,而且是已经丢失了大量不可恢复的数据…”

微软的首席技术官韦青也提到,云计算、物联网…这些概念,它们只是路,而不是车。我们都说,要致富,先修路,这没错。但是我们修完路之后干什么?是跑汽车、跑坦克、跑高铁,还是跑自行车?这是我们要考虑的。

怎么能不做“老赶”?

《财富的未来》这本书中提到,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地单独追踪这些技术热点,结果可能是,什么都看不出来。

而如果我们转变思维,不是盯着技术本身去理解它,而是去重点关注它们为经济社会带来的变化,就会发现,这些技术正在共同支撑着我们的经济社会,走向一个颠覆性的变化。

这些不断涌现的技术热词、行为模式和经济现象,很多是来自同一规律的一部分,只是表现的侧面和深浅不同。

这个颠覆性的变化是:从“中心化”到“分布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进。

我们先说从“中心化”到“分布式”。

中心化的系统,最大的特征就是存在一个中心节点,这个系统中,所有信息都是向这个中心节点集中的。

比如,一些全球连锁超市,像沃尔玛、家乐福等,是从全球采购商品,输送到它在全球各地的零售商场,再卖给消费者;

还有,一些食品加工品牌,会在各个城市里建立中央工厂,各个中央工厂会给它能够覆盖的最大市场半径里的超市、小店等零售终端,批发自家的食品。

在现代社会,从国际贸易,到零售链、供应链,再到企业管理,纵观许许多多的经济系统,都能看到“中心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们之所以需要这样中心化的系统,是因为,中心节点能够通过掌握信息来管控全局,一旦系统中哪里出现问题,就可以快速应对。在一个信息流通不畅的环境中,让一个中心节点掌握最全面的信息,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一种系统结构。

然而,当信息充分互联,无缝衔接的时候,无处不在的“中心化”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先是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流通速度越来越快,整个社会中的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每个个体所能掌握到的信息越来越充分。

这就使得,很多时候不需要中心节点的帮助,个体之间就能够自发地进行资源交换与调配,有时甚至比存在中心节点时的效率更高。

后来,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因为它把互联网装进了每个人的口袋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阻隔进一步被消除,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网络,调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

再后来,物联网让从“中心化”到“分布式”这一趋势,演进得愈加彻底。

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例,以前是三块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现在增加了三块屏幕,平板屏幕、车机屏幕和手表屏幕,乃至即将普及的眼镜屏幕、头显屏幕…这些人机界面与各种传感器、边缘计算、语音识别等技术紧密结合,让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享受到个体直接进行资源调配的便利。

这背后的根本逻辑是,由于个体之间的信息隔阂在逐渐瓦解,个体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密切、高效,每个个体便拥有了能够直接交换、调配资源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中心节点所拥有的权力逐渐分散到了网络中的个体手中,这便是“分布式”的本质。

随着权力从“中心”逐步迁移到“个体”,进而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进。

在中心化的系统中,中心节点拥有绝对的权力。沃尔玛可以跳过10万家经销代理,直接跟制造商谈判,他们可以直接要求吉利等公司改变航运方式,要求所有订单必须100%正确,要求送货一定要100%准时。

而现在,每个个体也拥有了能够直接交换、调配资源的能力,由大量个体组成的权力与能量,不亚于中心节点。

因此,物理世界里很多的基础设施都有机会通过全球社区中个体的大规模协作,“自下而上”地来建设,并对当前由中心节点主导的“自上而下”建设的基础设施,形成很好的互补。

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中,这一套从“中心化”到“分布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进的逻辑会不断加强、向前演化。

在背后支撑它的,便是众多项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和产业的演进脉络,反过来也将被这一套变化逻辑所影响。

进而引出我们之前的判断,智能物联2.0阶段近在眼前。

就像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实现了从手工业到机械加工的转变;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高效新阶段一样,AIoT的发展阶段也可以做出划分。

智能物联AIoT 1.0是互联互通时代,实现了让之前没有连接能力的“哑设备”都接入了物联网,“物超人”是分水岭的标志;智能物联AIoT 2.0是智能化和价值化时代,我们即将迈向大量的、主流的设备皆智、升值的高效新阶段。

为什么“端-边-管-云-用”升级为“通感智值一体化”?


图片


“端-边-管-云-用”是智能物联AIoT 1.0阶段的产业架构。

那时,物联网IoT刚度过概念炒作时代,各类技术商用落地越来越多,大量的商用案例正在形成,各产业组织、结构和分工调整已然开始。

为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与协作,物联网智库提出了“端-管-云-用”4层物联网产业架构。

从2019年开始,由于边缘计算在物联网业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我们增加了边缘层,将4层架构变为5层,从而形成了“端-边-管-云-用”这5层架构。

2020年末,物联网智库察变IoT和AI融合于AIoT的大势,提出了物联网演进为智联网、智能物联的洞察。

然而架构是简单的,关系是复杂的。

按照层次划分,“端-边-管-云-用”中每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一层,彼此之间互相协同。

当产业分工已经足够清晰,强调融合与共生的阶段,产业架构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实在2018到2019年边缘计算逐步达成共识的阶段,融合与共生的苗头已经出现。

边缘计算,革新了非端即云的传统算力架构,使得算力资源变成了“云、边、端”三级模型,它们相互协作,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智能化服务。

在端到端的AIoT应用解决方案中,云端智能、终端智能和边缘智能是一个协同的系统,根据用户场景、资源约束程度、业务实时性等进行动态调配,形成可靠、低成本的应用方案。

“泛在算力”的说法,也因此被提出。

“云网协同”“边云协同”相继出现,云可以调动网、网也可以配合云、边与云之间形成连续体。云网协同、边云协同的出现,揭示了AIoT的变革方向。

现在,大家一致认为,仅仅“协同”是不够的,应该全面走向“融合”。

变化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数字化不断深入,数据变得越来越庞大。尤其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人工智能业务,广泛落地,加剧了全社会对智能的需求。

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仍旧对终端、边缘、云平台的划分和能力的理解有些许差异,但是大家对AIoT方案需要实现云边端的融合与共生已经达成共识。

无论是“云、边、端”从供应侧位置上的划分,还是“通、感、智”在需求侧能力上的区隔,都在进入到融合与共生的阶段。我们有必要从供应侧的视角,转变到需求侧的视角。

“通感融合”,是将物理世界的感知加入通信网络,打通感知和通信的关键指标、判别标准及关键技术。

为了满足紧迫的算力需求,通感与智能的融合必须提速。

“通感”进而需要与人工智能打通,形成“通感智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与感知高效重组和结合,提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工厂等各项应用的能力。

“通感智融合”是当前阶段正在发生的动作,融合的最终目的,是通信、感知、智能完全合为一体。

不过,这仅仅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还需要考虑生产关系,形成“通感智值一体化”。

通感智值一体化,也就是通信、感知、智能、价值的一体化。

前面三个,通信、感知、智能,是生产力,后面一个,价值,是生产关系。

“价值”作为“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价值的确认和利益的分配。从产业上来说,“值”就是实现或者服务于“分配、交换、消费”,亦即实现“价值确认和利益落地”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范式。

综上,我们进入到从智能物联AIoT 1.0的产业架构“端-边-管-云-用”,升级为更适合智能物联AIoT 2.0的“通感智值一体化”阶段。

写在最后

智能物联AIoT即将进入2.0时代,“通感智值一体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从“端-边-管-云-用”到“通感智值一体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代表着更高层次的融合与共生,将推动通信、感知、智能、价值,四者真正实现融会贯通。

“通感智值一体化”不仅意味着产业的重构,更将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它也将进一步释放智能物联AIoT 2.0的智能化与价值化潜力,推动产业迈向主流设备皆智、升值的高效新阶段。

下篇文章,我们将会继续探讨通感智值一体化的内涵,以及进入智能物联AIoT 2.0,产业将发生哪些转变。

我们预判2024年将是AIoT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因此,我们将在12月15日举办“中国AIoT产业年会暨2024年智能产业前瞻洞察大典”,并对“智能物联2.0”这一趋势进行重点解读。

长按下方二维码

了解活动详情


图片


【活动海报】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