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污染水240天抵达,物联网监测核辐射靠谱吗?
来源 | 物联网智库2023-09-04 10:13:56
作者:詹士 Ada物联网智库 整理发布2023年8月24日当地时间下午1时许,日本核污染水排入海洋。随着核污染水入海,我国也启动了相应的措施——海关总署决定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

作者:詹士 Ada

物联网智库 整理发布


2023年8月24日当地时间下午1时许,日本核污染水排入海洋。

图片

随着核污染水入海,我国也启动了相应的措施——海关总署决定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图片

尽管相应措施已经颁布,但随着舆论发酵,普通人也在一个个核辐射危害的科普视频中愈发担忧。甚至,发生了哄抢食用盐的情况。

以至于中盐集团站出来发声——中盐集团在全国有完善的产销企业布局,食盐储备供应充足。

而除了超市里的盐莫名成为主角外,多支核污染防治概念股也被一度推上了风口,在日本政府放出排海计划后一路高涨。8月23日,在A股市场三大指数整体下跌之时,核污染防治概念板块逆势大涨。

据新浪财经报道,8月23日,核污染防治板块整体低开0.28%,最终收涨2.61%,板块内个股涨多跌少,多只个股涨逾10%。

显然,个人力量在面对海洋环境变化时还是过于渺小,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学习相关的防范知识,注意饮食的原材料溯源、提高个人免疫力……

而面对此次核污染水排海,我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4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就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答记者问时就提到了——

当前,我部按照监控重点区域、覆盖管辖海域、掌握关键通道的思路,正在组织开展 2023年度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后续我部将持续加强有关监测工作,及时跟踪研判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我海洋辐射环境可能的影响,切实维护我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

在此次核污染水排海之前,或许很多人都不曾关注过海洋环境监测,但其实蔚蓝色的海洋中也同样隐藏着未知的风险,尤其还是会影响到海产品。

那么,海洋辐射环境监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作为物联网智库,我们也很好奇,IoT产业能否让我们远离危险和焦虑?

不止是海洋环境监测那么简单

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已经形成了“天空地海”一体化的海洋环境监测装备保障能力。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在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生态环境部门已在全国建成70余套海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2022年,“中国环监浙001”、“中国环监苏001”两艘海洋监测船先后入列,与原有“中国环监001”、“中国环监冀055”组成专业化海上作业船队,生态环境系统海上监测作业能力再次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的71套海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中有38套已联网接入海洋中心,监测数据包括风速、风向、气温、水温、pH、溶解氧、营养盐等指标,数据量约1000万条。

打通了沿海地方与国家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了海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实时传输、即时评价,在一张图上动态展示评价结果。

图片

海水水质自动监控信息系统,图源: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也就是说,相关部门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全国海洋环境实时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实时监管38个点位的水质。这个数字未来会持续上涨,监测设备联网、数据上平台是发展趋势。

将视线拉回到大家更关心的核污染水排放一事上。

2021年,清华大学就污水排放做了核废水在太平洋扩散机理的实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的角度分别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模型,并实现了福岛核废水排放计划的长期模拟。

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废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随后,污染物一边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

按照这一实验的结果来看,240天后,我国沿岸海域的水质或许才会监测出核辐射,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国内海洋环境被破坏、海洋生物被污染,那么我们能怎么办呢?

核辐射检测并没那么难

追根溯源,最直接的方法还是直接检测个人物品与食品的核辐射含量,而这在实际生活中其实也并不难实现,微博、小红书已经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购买的核辐射监测仪、盖革计数器等设备。

先来看看原理。

核辐射检测仪是通过其核心部件——核辐射探测器来测量辐射射线和它们的性质。

这个过程利用了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多种效应,比如电离、荧光等,将这些需要检测的物理、化学等变量信息转变成可测量的电信号。

图片

而盖革计数器(盖革-米勒计数器 Geiger-Müller counter),则是一种专门探测电离辐射(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X射线)强度的记数仪器。

其由充气的管或小室作探头,当向探头施加的电压达到一定范围时,射线在管内每电离产生一对离子,就能放大产生一个相同大小的电脉冲并被相连的电子装置所记录,由此测量得单位时间内的射线数。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将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迅速发酵后,盖革计数器也遭到了抢购,虽不似食用盐那般受欢迎,但这个小众用品也算是迎来了“高光时刻”。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与卖家的对话,对方表示:已经爆单了……

图片

在此并不鼓励大家哄抢,如果真的有实际需求,入手后还应该补习相关知识,避免制造不必要的恐慌。

物联网领域针对核辐射的检查早已有之,比如北京地铁一号线东单站,早在2011年就已经安装核辐射监测传感器,被列入北京10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相关产业中,也有公司涉足相关领域。

比如广东旭诚科技,就提供了物联网与智能化管理服务解决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结合3S(RS、GIS、GPS)技术、辐射监测技术,依靠信息技术,能够搭建辐射环境监测联网与运维系统、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管理系统及辐射监测APP,实现辐射监测联网、运维过程的信息化痕迹记录,及时发现辐环境辐射问题定位辐射来源。

该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阳江核电辐射监测白动站现有的3个辐射环境自动站(新洲中学、东平、海陵岛》以及中心端管控站房。

位于天津的华放科技则依靠无人机实现对环境的辐射监测。该公司核心产品是——

无人机多旋翼飞行式核素探测识别仪,由核探测器作为搭载部件采集数据,以无人机作为载体通过无线通信和数据平台进行数据传输。

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创始人林振华博士毕业,在法国工作多年,专注于核辐射传感器和剂量设备的研发生产与制造。

此外,还有上海仁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也是核辐射监测相关企业,专门从事核工业智能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销售。

发布产品不仅有便携式放射性检测仪表,也有物联网区域辐射监测系统。该系统针对放射性场所中的X、γ和中子射线进行实时在线监测,采用4G(全球联网)/WiFi通讯方式监测探测器数据。

理论科研方面,物联网结合核辐射监测相关研究也不少。

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李鹏飞、王宏、刘强等研究者一篇文章《辐射事故应急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了辐射环境下机器人的应用。

当中也提及,核污染环境下需要采用多模态通讯冗余设计,考虑用LoRa无线传输替代基站通信。

瑞士洛桑大学的Manzano等研究者提出一个辐射监测系统,由数以千计的高灵敏度和超低功耗伽马辐射传感器组成,传感器自己组成网络,基于LoRa技术连接成网络,定期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可部署在数百公顷的环境中。

这些终端设备采用电池供电,寿命可达2-3年。

写在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开始排放核废水的8月25日,前文提及的上海仁机专门发布一篇文章,探讨——

普通人如何最大程度避免日本核污染水的伤害?

不仅给自己的公司产品带货,也呼吁大家关注权威机构相关信息,并选择可靠渠道的食品,尤其海产品——

甚至贴心地提醒大家多吃蔬菜水果,平衡膳食结构。

图片

在这里,智次方・物联网智库也提醒大家——

不用抢盐。我国的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至于海鲜产品,暂时国内还可放心食用,毕竟核废水到达我国沿岸海域,也是240天后了。目前来说,手里的大虾仍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