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纪之交,千禧更替的前20年里,恰逢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不断消减,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并演进,全球主要制造业强国扎堆将智能制造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尤其是在当前百年变局与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展现出顽强的韧性,有效地对冲了疫情的影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近年来,经过大量理论和实践探索,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为载体的产业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以来,相关政策密集发布,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并实现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在转型升级、供给能力、基础支撑三方面给出明确的量化指标,充分表明国家政策层面对发展智能制造软硬件的重视与支持,此外,全国大多数省市各自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均有涉及智能制造软件产业的相关内容。
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加持、数字经济崛起、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成本上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等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智能制造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
2011年NetScape创始人Marc Andreessen说:Software eats the world(软件吞噬世界)! 另一位是C++语言发明人Bjarne Stroustrup说:人类文明运行在软件之上。
的确,数字比特的海洋(软件)似乎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软件定义世界,软件定义一切,软件会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基础设施和产业逻辑。
数字比特的海洋——软件,会给制造下什么样的定义?
软件是智能制造的灵魂。
智能制造软件,是工业技术知识、流程的程序化封装和复用。其目的是优化生产,提高工业品的价值。智能制造软件面向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关业务(设计、生产、实验、使用、保障、交易、服务等)的场景需求,把工业产品及相关技术过程中的知识、最佳实践及技术诀窍封装成应用软件。
智能制造软件是一个典型的高端工业品,它首要是由工业技能构成的。研制智能制造软件是一门集工业常识与“Know-how”大成于一身的专业学识。没有工业常识,没有制造业阅历,只学过计算机软件的工程师,是做不出先进的智能制造软件的。
我国智能制造软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供给能力依然不足,而国外工业龙头正在加速建设和推广,对我国发展智能制造软件带来竞争压力。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月17日海比研究院、中国软件网联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了《2022中国智能制造软件市场研究及选型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智能制造软件市场规模为1438.7亿元,预计未来五年保持较快速增长,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7.4%,将于2026年达到3202.2亿元。此外,报告从企业的品牌能力、产品能力、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安全能力和价值能力六大维度,构建出了数字化产品选型评估认证模型,并对各类厂商主打的智能制造软件做出了评价。
该报告采用“基于生命周期的聚类分析方法”,将智能制造软件产品分为以下四类,并从市场规模、国产化情况、应用痛点分析、技术关注度四个角度对每一类智能制造软件做了详尽的分析。
研发设计类
生产制造类
经营管理类
运维服务类
在四类智能制造软件中,研发设计类软件增速最快,2021年市场规模为148.2亿元,在总体智能制造软件中市场占比约为10.3%,未来会持续增加,预计2026年达到24.9%,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0%,达到接近800亿元的体量。该市场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芯片等高端电子元器件发展”、“数字孪生”、“年租模式崛起”和“国产化”等原因,使得市场容量得到显著增加。
生产制造类软件的市场表现“中规中矩”,2021年的市场规模为729.4亿元,在总体智能制造软件市场中占比约为一半,未来占比会略有下降,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5%,将于2026年达到1499.3亿元的体量。
以ERP为代表的经营管理类智能制造软件,是四大类产品中的“红海市场”,规模增长较缓慢,厂商间竞争激烈。2021年经营管理类智能制造软件市场规模为484.9亿元,在总体智能制造软件中市场占比约为33.7%,未来会持续下降,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1%,将于2026年达到683.2亿元的体量。
运维服务类作为四类智能制造软件中的后起之秀,亦有亮眼表现。2021年运维服务类智能制造软件市场规模为76.3亿元,在总体智能制造软件中市场占比约为5.3%,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3.9%,将于2026年达到接近222.6亿元的体量。
该份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对智能制造软件未来发展趋势做了三点展望,无论是智能制造软件产业链上游的基础软硬件厂商,还是产业链中游的四大类产品开发商,乃至产业链下游的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商以及最终用户来说,这无疑会对其产品研发和服务转型带来重大启发。
首先,轻量化、低成本、易维护的核心价值和企业客户需求,促使智能制造软件朝SaaS方向发展。随着市场教育、用户安全担忧、数据分析速度等妨碍SaaS化的阻力逐渐被消解,以及“东数西算”等政策引导、云计算知识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从“抵触上云”转为“主动上云”。
其次,产业链协同将成为智能制造软件发展的方向。产业链协同是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最终解决产业链整体的供需匹配问题。产业链协同场景包括产业链研发协同场景、产业链制造协同场景、产业链采购协同场景、产业链仓储物流协同场景等。报告显示,头部智能制造软件厂商中至少30%已经意识到这种市场转变并积极做出应对。2022年,智能制造软件厂商需要把目光从“企业内”转向“企业间”,抓住产业链协同市场。
第三,设计仿真融合、云原生、低代码、AR/VR/MR正在赋予各类智能制造软件新能力。企业数智服务市场崛起,新技术不断涌现,智能制造软件的产品能力正在因此而发生一些变化。
设计仿真融合赋能研发设计类软件。在研发设计领域最具代表性的CAD和CAE正在发生融合,未来这一情况将越来越常见。CAD和CAE融合意味仿真前置,可以极大提升设计与仿真环节交互所产生的时间成本。为客户提供统一的建模和仿真环境,从而消除二者界限,将会成为未来厂商的发展方向。Ansys、达索等国外的巨头厂商已推出相关产品。
低代码/无代码技术赋能生产制造类软件。低代码无代码技术自2019年兴起,正在重塑各领域软件产业的格局,在生产制造类智能制造软件中尤为明显。MES、QMS等生产制造类软件厂商正在加大低代码无代码技术的引入,试图将非核心功能剥离出去成为一款独立的产品。对于厂商丰富产品线、企业用户降低软件使用成本、吸引科技类融资大有裨益。
云原生技术赋能经营管理类软件。经营管理类软件主要由ERP、CRM、HRM、财务软件、OA构成。这些软件的云化程度较深,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应用阶段,上云在该领域普遍存在。报告发现,业内诸多头部厂商已将云原生技术作为战略方向,希望借此机会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通过“微服务+容器”构建数字化底座,并结合行业最佳实践,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AR/VR/MR技术赋能运维服务类软件。如何将数字环境中的人、体验和业务结合起来,持续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成为企业重点关注对象之一。AR/VR/MR技术具有的沉浸式交互方式可以给制造业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应用场景包括AR设备管理、AR培训、AR巡点检、AR远程诊断和VR培训等。报告指出,2022年将会有更多的智能制造软件厂商尝试将AR/VR/MR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的运维服务场景。
文章来源:央企融通
原文阅读:《浅析中国智能制造软件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