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物联网应用领域每年也要评选爆款,那么今年「智慧应急」一定榜上有名。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地质和气候环境复杂,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都较为严重。以今年为例,2 月中东部地区遭受两轮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 2009 年以来春运期间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6 月中旬,受强降水云系的影响,广东省梅州市遭遇大暴雨,导致多地受灾严重,截至 17 日,平远县泗水镇、仁居镇、东石镇、蕉岭县南礤镇、梅县区松源镇等多处发生山洪、山体滑坡,造成 5 人死亡、15 人失联、13 人受困。
历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救灾工作,在应急管理领域出台了众多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去年 10 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增加发行 10000 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议案。今年 1 月,应急管理部发布《2024 年地方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任务书》;今年 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应急救灾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规划。
在诸多政策中,万亿国债的资金流向成为关注焦点。从公布消息至今,这批国债已经分 3 个批次进行增发。据“新型智慧城市资讯”统计,其中,智慧应急类项目包含在第三批 1975 亿元中的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补助资金 585 亿元支持项目。该批资金用于支持实施预警指挥工程、救援能力工程、巨灾防范工程和基层防灾工程——显然,这是今年智慧应急解决方案落地的资金基础。
在顶层规划带动下,多个省市上半年纷纷发布应急项目的招标公告,预算金额大多以亿为单位计量。近期,正值年中,不少智慧应急大单陆续开标,引发广泛关注。本文将以此为引,浅析今年智慧应急领域的物联网机遇。
笔者用下表汇总了各省市一些比较重要的智慧应急项目:
从中标结果来看,运营商无疑是最大「赢家」,移动、联通、电信、铁塔及其下属子公司轮番拿下各个省市应急项目不同标段的大单;纵览标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涵盖灾前监测预警、灾中救援调度、灾后恢复重建灾害治理全流程。
灾前监测预警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各种环境参数、设备状态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预测。
以防汛场景为例,在汛期,为了及时发现积水点位,过去一般是由人工现场查看哪里有积水,费时费力。如今,北京排水集团在权属范围内的 289 处下凹桥区和路面安装了 360 度旋转摄像头,它们能将积水实况回传至排水集团应急指挥大厅的防汛综合指挥系统。此外,这套系统还能显示汛情实况、预测预报、指挥联动等信息,也包括了数据查询、防汛快报等内容。一旦电脑发现哪里有积水点位,会第一时间自动发出报警提示,提高管理人员发现积水的有效性,及时调整防汛抢险的布控。
再看防火场景,去年,广东省在粤西片区加密部署277套智能烟火视频识别预警设备,让通过火苗火焰 AI 识别算法以及热成像技术,快速精准识别林火成为可能,这大幅提升了森林防火智能烟火感知能力。
灾中救援调度
当灾害已经发生之后,如何高效调度资源,最大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互联无人机、应急机器人等设备可以在搜救工作中大显身手;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根据灾害发展情况和应急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应急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通过智能化调度,提高救援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实现快速救援和减少灾害损失。
以应急机器人为例,这是一种执行监测预警、搜索救援、通信指挥、后勤保障、生产作业等任务,能够实现半自主或全自主控制,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人类工作的智能机器系统的总称。今年1月,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要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大幅提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重点场景应急机器人实战测试和示范应用基地,逐步完善发展生态体系;实现应急机器人配备力度持续加大,装备体系基本构建,实战应用及支撑水平全面提升。
实践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团队受星鼻鼹鼠「触嗅融合」感知启发,将嗅觉、触觉传感器与机器学习算法融合,研发出了「触嗅一体仿生智能机械手」。该装置可以在人体被瓦砾石堆覆盖的场景下,协助开展应急救援。在模拟救援中,智能机械手对包括人体在内的 11 种典型物体进行了识别,准确率达 96.9%。
灾后恢复重建
最后,智慧应急在灾后恢复与重建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对灾区恢复情况的实时监控和评估。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今年「智慧应急」能持续爆火的另一个动力可能会来自「卫星物联网」。
我们知道,通信是整个智慧应急系统中的负责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在很多应急场景中,联网设备都处在偏远地区,因此过去低功耗广域网 LPWAN 和 5G 网络发挥了重要价值。例如在山火检测场景中,作为低功耗物联网的代表,LoRaWAN 协议适合远程和难以到达的位置,可以用最少的基础设施覆盖大面积区域,通过支持 LoRaWAN 的传感器,温度变化、湿度、烟雾等被探测到之后可以快速被传输到网关,然后上云,快速准确的山火探测为森林减灾带来巨大的帮助。再比如去年的很多次地震场景中,5G 技术都被用于作为远程诊疗、救治等工作的网络基础。
然而,极端天气下,常规网络很可能遭到破坏,卫星通信此时就在救灾指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基物联网系统可在网络难以覆盖的地区,基于卫星实时收集传输回的应急数据,通过监测气象、地理环境,水利、地震、环保、森林防火以及应急对象的目标位置,将状态等信息进行采集回传,确保应急策略及措施的有效执行。
具体实践方面,去年,面对洪水导致的电力及光缆受损,中国移动首次大规模将轻便一体式卫星基站投入现场救灾抢修中。这款一体式卫星基站,将高通量卫星站、基站和 WiFi 融为一体,自备大容量电池,具有易运输、自开通、高速率特点,特别适用于「断路、断网、断电」三断极端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作为应急保障的利器,此套设备可放置在1个背包内,重量仅16公斤。设备送达现场后由中国移动专家快速开通,能有效解决通信孤岛问题,为受灾山区群众、留守老人儿童快速提供移动通信话音和网络服务。
其实这某种意义上也解释了前文所述的——为什么智慧应急的大标中选人往往是运营商。因为通信网络是应急工作中信息获取、指挥链建立、现场事态同步、指令发布等环节的基础保障。运营商可以充分发挥通信网络资源优势,提供有线和无线结合、固定和移动互补、天地一体完善的全灾种应急通信网络体系。加强无线网络和卫星网络建设,实现视频会议系统、手机、固话、卫星电话移动指挥车、手持单兵等多种通信终端确保在信号中断情况下保持应急通信通畅。
从去年以来,全球卫星物联网市场发展都极为火热。不论是传统的卫星运营厂商,还是新兴的卫星创业企业,都将物联网作为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部分进入该领域的代表如下,传统的卫星运营厂商包括 Eutelsat、Intelsat、铱星公司、Thuraya、Globalstar 等,而新兴厂商代表为 SpaceX 旗下的星链、Skylo、OQ、Sateliot 等。
为了竞逐全球市场,中国卫星产业也正在驶入发展快车道,不但有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新巨头诞生,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也在不断加强。
总而言之,技术侧的成熟+应用侧的强需求,将为智慧应急今年的爆发再添一把火。
虽然智慧应急大标不断,但因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各省市在推进工作中尚存不少挑战,包括:由于灾害种类复杂,在灾情监测方面,数据采集不足、处理能力落后、未形成完整的监测预警网,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监测基础设施和网络都较为薄弱;同时,在应急决策上,各地分割管理,缺乏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无法让海量信息进行快速有效地提取、筛选、分析和研判,导致预测和决策水平低下。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迭代,智慧应急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将不断提升,从而真正守护人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