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由于 SpaceX 强大的营销能力,以及不断向近地轨道发射“星链”卫星的行动,让各国对于卫星通信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这个领域里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仅去年一整年,全球就进行了航天发射活动144次,向太空送入1816个航天器。其中,近地轨道就有1777个。 而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和强国,虽然卫星互联网产业应用起步较晚,但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面向未来的通信“黑科技”。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就提出要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还要积极稳妥推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武汉这座城市,虽然曾经因为疫情按下了“暂停键”,但是武汉的航天产业却按下了“快进键”。 3月16日,武汉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我市航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火箭、卫星和空间飞行器制造,鼓励卫星互联网、天基物联网等发展。该《意见》将从4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除此之外,《意见》还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时,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打造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带动武汉市航天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级,建成国内一流的航天产业发展先行区。 到2030年时,辐射带动自主可控信息技术、航天云制造、航天增材制造、航天新材料等基础产业,以及空间大数据、智慧城市系统等延伸产业发展,形成主导引领、基础夯实、配套完善的新型航天产业生态,深度参与全球商业航天发展,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围绕着“中国航天第三极”的发展目标,武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资金方面,武汉对于本地配套率10%以上的高轨卫星、低轨卫星以及空间飞行器,按照不超过项目实际投入的10%分别给予最高1500万元资金支持;对于本地配套率30%以上的高轨卫星、低轨卫星以及空间飞行器,按照不超过项目实际投入的20%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金支持。 在政策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面向航天产业创新需求,围绕技术测试认证、真实性检验、仿真实验、空间环境建模等建设中小企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他类型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在武汉发展,重点引进一批航天新材料、高端零部件、地面设备等高附加值配套企业。 在产业方面,支持“北斗+”空间信息应用,鼓励卫星互联网、天基物联网、空间信息云、导航与位置服务等产业发展;支持围绕航天育种、航天智能制造、航天新材料、航天新能源、航天应用服务等,打造一批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园区;鼓励在武汉市开展运载火箭的总装集成,带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零部件等基础产业发展。 武汉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 在人才方面,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武汉市空天信息领域众多院士的“头雁”作用,组建航天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武汉航天产业发展;依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精准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项目,根据入选人才层次分别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通常来说,卫星应用的三大领域包括遥感、导航和通信。多年以来,武汉在遥感、北斗导航等技术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在卫星通信领域略有欠缺。 而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落地的“虹云”、“行云”两大通信卫星项目,一定程度上能补齐武汉在通信卫星领域的短板。据介绍,“行云”、“虹云”工程会分别建设天基物联网系统、天基互联网系统,可统称为“天基通信”。 在2020年举办的第六届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表示,计划在2023年前初步完成行云工程建设,2025年形成“设计-制造-运营-应用-服务”五位一体的天基物联网产业生态,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天基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 去年,在武汉开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再次表示,行云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在2022年实现小规模组网。 据悉,“行云工程”由8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是我国首个自主投资建设的天基物联网星座,计划分α、β、γ三个阶段逐步建设系统。 该项目α阶段发射两颗“行云二号”卫星的任务已完成,在轨一年多来,成功验证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在多个行业领域开展了应用测试及试点示范应用: 这两颗卫星首次实现了我国低轨卫星星间激光通信,打通了物联网卫星之间空间信息传输的瓶颈制约,同时,还首次采用星载数字多波束通信载荷,通过自主创新的先进通信协议,实现了单颗卫星每小时服务25万个应用终端的海量短数据接入。 目前,工程第二阶段的首批6颗卫星的桌面联试联调工作正在进行,计划在今年完成第二阶段共12颗卫星的发射任务。 据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当第二阶段建设完成后,中国及中国周边区域可以达到平均每30分钟就有一次卫星过顶、提供一次卫星通信服务的能力。系统就能实现小规模组网,将形成面向南北纬目标区域的稳定业务运营能力,具备为用户提供较为完整的天基物联网系列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也能够在国内重点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模化推广包括集装箱、海洋、地灾、气象、环保、电力、农业、应急、物流、水利等在内的10多个重点行业的应用,实现行云卫星系统从“试用”到“实用”的跨越。 未来,在第三阶段建成后,“行云”工程将完成由百余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万物互联。 此外,在地面上,除了提供物联网服务需要有的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平台、业务平台之外,天基物联网还需要有地面通信管理系统、站网资源任务适配系统、通信模组授权管理系统等的进一步配合。同时,和传统物联网相似,天基物联网也会逐渐形成“模组产品、天线产品、应用终端产品、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体系和模式。 写在最后 对于生活在城市区域的普通用户来说,卫星互联网、卫星物联网的意义或许不大,但是在海洋船舶、集装箱、工程机械、地灾监测、气象预报、应急救援、交通物流、石油采运等场景,却有较强的联网需求,需要有大量的网络覆盖。但传统地面上的移动通信服务很难覆盖到这些场景,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卫星互联网来进行补充。 在2020年发布的5G标准R16中,就有卫星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文档被纳入其中。同时,6G的相关工作已经将卫星互联网纳入其中,作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5G和6G等传统的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中与卫星互联网进行平滑切换,实现真正的“全球通”。继光谷、车谷、网谷后,武汉又迎来“星谷”
布局天基通信,“虹云”、“行云”两工程落地